椒豉丸

椒豉丸

JIAO C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0%
膀胱經 10%
脾經 10%
肝經 10%
腎經 10%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豉丸方劑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效。巴豆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之功,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腹痛便祕、積食停滯等症。

然而,巴豆性峻烈,使用需謹慎,宜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不可自行服用。此外,孕婦、哺乳期婦女、脾胃虛寒者忌服。

椒豉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祛除寒濕: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除寒濕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2. 解毒止痛: 花椒還具有解毒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療由寒濕引起的疼痛,例如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

在椒豉丸中,花椒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發揮更好的療效。

椒豉丸方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表散寒: 淡豆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利濕止痛之效。與椒、薑等辛溫藥物合用,可增強散寒解表之力,驅除外感風寒,緩解患者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

二、調和脾胃: 淡豆豉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有利於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冷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豉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暴宿食留飲不除,腹中為患
此方主治因飲食停滯、水飲內停所致的急性腹滿不適。宿食指食物積滯腸胃,留飲則是水濕痰飲停聚不化,二者皆可阻滯氣機,導致腹中脹滿疼痛。椒豉丸透過「吐利」雙向作用,既催吐以清除上焦痰食,又瀉下以通導腸腑積滯,屬「攻逐實邪」之法。

浮腫
水濕泛溢肌膚而致浮腫,此方以巴豆、椒目配伍,瀉下逐水,通利二便,使水濕從大小便分消。巴豆峻瀉逐水,椒目利水消腫,豉緩和藥性兼宣鬱,合而用之可治水腫屬實證者。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1. 巴豆(去心皮,熬之)

    • 性味辛熱,有大毒,主「盪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本經》)。
    • 此處用一枚,量雖少但力峻猛,既能催吐痰食於上,又能瀉下寒積於下,為攻逐宿食水飲之核心藥。
  2. 椒目(14枚)

    • 為花椒之種子,性苦辛寒,專「行水消腫,治水盅喘脹」(《本草備要》)。
    • 與巴豆相配,一溫一寒,制約巴豆過熱之性,共奏利水消腫之效,尤善導水濕從小便而出。
  3. 豉(16粒)

    • 淡豆豉性涼,能宣鬱除煩、和胃化濁,緩解巴豆、椒目之峻烈。
    • 其輕揚之性助巴豆催吐,同時防止瀉下過猛傷胃,為佐使之藥。

治療原理

此方以「吐下並行」為法,針對實邪壅滯之急症:

  • 吐法:巴豆與豉配合,刺激胃脘,引邪上越,適用於宿食停於胃脘或痰飲上逆者。
  • 瀉法:巴豆與椒目協同,攻逐腸腑積滯及水濕,通利二便,適用於腹滿或浮腫屬實證者。

整體方義體現「去菀陳莝」思想,通過迅捷的吐下作用,使宿食、水飲等實邪速去,氣機得暢,故能主治暴宿食、留飲及浮腫等實證。

傳統服藥法


巴豆1枚(去心皮,熬之),椒目14枚,豉16粒。
上為末,為丸。
每服2丸,當吐利,吐利不盡更服2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豉丸, 出處:《肘後方》卷四。 組成:巴豆1枚(去心皮,熬之),椒目14枚,豉16粒。 主治:暴宿食留飲不除,腹中爲患。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