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房湯
FENG F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7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蜂房湯中包含露蜂房,主要原因有二:
一、 露蜂房為蜂房的乾燥品,性涼,味甘,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之功效。此藥材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蜂房湯常用於治療蜂螫傷,而露蜂房本身即為蜂房,具有解蜂毒之效。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有效抗炎消腫,緩解蜂螫傷後的疼痛及炎症反應,達到治療效果。
蜂房湯中加入淡豆豉,是基於其解表散寒和宣通鬱結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蜂房湯主治風寒濕痺,兼有表寒、內鬱之證。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宣通鬱結、利濕消腫之效。其解表散寒之性,有助於疏散表寒,緩解風寒溼痺之痛;宣通鬱結之性,則可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進一步減輕痺痛。此外,淡豆豉亦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濕消腫,有助於改善風寒濕痺引起的關節腫脹。
蜂房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蜂房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花椒的溫熱之性可助藥力驅散寒邪,達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效果。
- 協同蜂房,增強藥效:蜂房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花椒的溫性可與蜂房的涼性相配,達到寒熱相濟、陰陽調和的效果,從而增強藥效,使蜂房湯的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蜂房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牙齒痛有蟲」,此處「蟲」為中醫傳統概念,多指齲齒(蛀牙)或牙周感染引起的疼痛,古人視其為「蟲蝕」所致。方中以外漱法直達患處,旨在止痛、殺蟲、祛風邪,緩解牙齦腫痛或蛀牙引發的不適。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露蜂房(君藥)
- 性味辛平,有毒,傳統用於攻毒殺蟲、消腫止痛。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菌、抗炎作用,可能抑制口腔致病菌,減緩蛀牙惡化。
川烏(臣藥)
- 大辛大熱,擅長祛風散寒、鎮痛。其烏頭鹼成分能局部麻醉,緩解劇烈牙痛,然毒性強,外漱可降低內服風險。
白芷、細辛(佐藥)
- 白芷辛溫,走陽明經(循行於面部),散風止痛、消腫排膿;細辛辛烈,通竅止痛,二藥協同增強川烏祛風散寒之效,並引藥上行至齒齦。
川椒、明礬(使藥)
- 川椒辛熱,殺蟲止癢,輔助蜂房殺「蟲」;明礬酸澀,收斂止血、抗菌防腐,可減少牙齦滲血與分泌物,鞏固潰瘍面。
治療原理綜論
全方以辛溫燥烈藥為主,針對「風寒蟲蝕」病機:
- 殺蟲防腐:蜂房、川椒、明礬直接作用於口腔,抑制細菌或寄生蟲(如古人認知的蛀牙微生物)。
- 鎮痛麻醉:川烏、細辛麻痹局部神經,白芷改善循環,共奏止痛之效。
- 祛風消腫:辛散之藥促進患處氣血流通,減輕腫脹。
外漱給藥特色
藉沸湯沖泡促使藥物揮發性成分析出,趁溫含漱使藥力滲透齒齦,避免內服毒性;滓再泡漱則充分提取有效成分。此法契合牙科症狀需局部處理的特點,為古人外用智慧之體現。
傳統服藥法
露蜂房1錢,川烏6分,白芷6分,細辛4分,川椒5分,明礬少許。
上用沸湯半鐘泡,去滓。於無風處溫漱;滓再泡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風寒牙痛時使用,若牙痛無寒,則不宜使用。
- 本方有辛散之性,陰虛牙痛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蜂房湯,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露蜂房1錢,川烏6分,白芷6分,細辛4分,川椒5分,明礬少許。 主治:牙齒疼痛不可忍者。
蜂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蜂房1枚(炙,劈碎),豉49粒,蜀椒(去目并合口者)2-7粒。 主治:牙齒痛有蟲。
蜂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豬牙皂莢(炙,去皮子)、露蜂房(炒)、蜀椒(去目并合口,炒)、細辛(去苗葉)各等分。 主治:風蛀牙齒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