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插耳皁莢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特性:
一、清熱解毒: 皁莢味苦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外耳道感染、化膿等症狀,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二、通竅利耳: 皁莢亦能通竅利耳,對於因外耳道阻塞導致的耳鳴、耳聾等症狀,可起到疏通耳道、改善聽力的功效。
因此,皁莢在「插耳皁莢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有效治療外耳道炎症、耳鳴、耳聾等疾病。
「插耳皁莢丸」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此方藥物多為辛溫燥烈之品,易傷津液,而淡豆豉能清熱解毒,起到緩解藥物燥熱之弊,防止藥物對津液的損耗。
- 利濕消腫:淡豆豉亦能利濕消腫,有助於去除耳部積水、消散腫痛。耳部疾病常伴有濕熱之症,淡豆豉的利濕作用能幫助祛除濕邪,促進耳部炎症的消退。
「插耳皁莢丸」方劑中包含巴豆,其主要原因在於巴豆性峻猛,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巴豆,旨在引導藥力深入耳部,疏通耳道,治療因耳聾、耳鳴、耳痛等症所引起的耳部疾病。
巴豆的藥性強烈,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使用時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用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插耳皂莢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牙痛」,源自古代外治法,以綿裹藥末納耳中,通過耳部經絡(如少陽經)間接作用於齒牙。此類「插耳」療法在唐宋醫籍中可見,反映「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整體觀,兼取「藥物熏透」與「經絡傳導」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皂莢:辛鹹溫,具開竅、滌痰、通絡之效。其刺激性強,能「通竅止痛」,古人認為其氣味竄透,可引藥上行,疏通齒牙氣血鬱滯。
- 豉(淡豆豉):苦寒,解鬱除煩。在此方中可能緩和皂莢、巴豆之峻烈,兼引藥入少陽經,調和上焦鬱熱。
- 蒜:辛溫走竄,外用能「殺蟲止痛」,其揮發成分可刺激局部血行,輔助皂莢開通閉塞。
- 巴豆:辛熱大毒,外用「破積逐瘀」。此方用麩炒減緩毒性,取其「透皮竄絡」之力,與皂莢協同攻逐齒牙風冷痰瘀。
配伍特點
- 辛竄透邪:集中辛溫藥(皂莢、蒜、巴豆),以「通」為要,針對牙痛因於風冷、蟲蛀或氣血壅滯者。
- 外治導引:藉耳為「宗脈所聚」之竅,藥裹綿中緩釋,刺激耳部孔穴(如聽宮、聽會),間接疏泄齒牙病邪。
- 攻中寓和:豉為節制,防辛熱傷陰,且輕清上浮,助藥勢達病所。
推理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寒凝或痰瘀阻絡之牙痛,如齲齒、風冷牙痛。其機制可能是:
- 刺激耳部神經,反射性調節齒牙區域血循環。
- 藥物揮發成分(如蒜素、皂苷)透過黏膜吸收,發揮局部麻醉或抗炎作用。
- 巴豆與皂莢相配,破除局部水腫或痰濕停聚,符合「通則不痛」之理。
方劑思路
古人以「耳─齒」相關性為基礎,結合峻藥外用的「截病法」,避開口服毒性,體現「簡、便、驗」的民間智慧。然其藥性烈,今人需辯證而用。
傳統服藥法
皂莢1挺,豉1合,蒜1頭(去皮),巴豆7枚(去皮,麩炒微黃)。
上為散。
每用1字,綿裹如梧桐子大。隨病左右納耳中。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皂莢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插耳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皂莢1挺,豉1合,蒜1頭(去皮),巴豆7枚(去皮,麸炒微黃)。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