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積丹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積化滯:皁莢味甘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五積丹主治脾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皁莢的加入有助於消食導滯,改善消化功能。
- 引藥入脾胃:皁莢性寒,能引藥入脾胃,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發揮藥效。五積丹方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同樣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皁莢的加入能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總之,皁莢在五積丹方中,主要起到消積化滯、引藥入脾胃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
五積丹方中包含巴豆,是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用於治療積滯頑固之證。
巴豆味辛、性熱,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止痛之功效。其作用強勁,可破除腸道積滯,通便排毒,故常用於治療食積、腹脹、便祕等症。
但巴豆性峻,需慎用,一般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其毒性,並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進行劑量調整。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積丹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積聚,心腹痞滿,嘔吐不止」,其病機當屬氣滯、痰濕、食積、寒凝等邪氣膠結於中焦,阻礙脾胃升降,導致腹中痞硬脹滿、嘔吐不食等症。古醫籍中所謂「五積」,泛指多種積滯之邪(如氣積、血積、痰積、食積、寒積),而本方以「丹」為名,取其藥力峻猛,能速破積滯之意。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析
皂莢(火燒存性)
- 性味辛鹼溫,入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祛痰開竅,散結消積。
- 本方用法:火煅存性,減其峻烈之性,保留化痰散結之力,尤善破痰濕壅滯。
巴豆(與白麵同炒)
- 性味辛熱,有大毒,入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攻下冷積,逐水消腫。
- 本方用法:以白麵同炒,緩和其烈性,且炒後偏溫通,能破寒積、消痞滿。
輔助材料
- 醋:收斂藥性,兼助軟堅散結。
- 鹽湯送服:鹽鹹能下行,引藥入腎及下焦,協調藥勢攻逐積滯。
配伍邏輯
- 皂莢與巴豆相伍:
皂莢主攻痰濕膠結,巴豆專破寒積冷滯,二者一痰一積,相須為用,能通徹中焦痼結。 - 制劑與服法設計:
- 丸如綠豆大,控制劑量,緩圖峻攻。
- 食後服用,藉穀氣以護胃,減藥毒之傷。
- 鹽湯送下,既可防腐(古法常見),又能助藥力下行。
治療原理
此方重在「通瀉攻逐」,針對痰、積、寒互結之實證。皂莢化痰散結,巴豆溫通瀉下,合而能開痞塞、降逆氣,使積滯從二便而出,故痞滿嘔吐可除。然全方偏燥熱峻烈,宜於體實邪盛者,若虛人誤用,恐傷正氣。
三、總結
五積丹以皂莢、巴豆為核心,體現古人「以毒攻毒」之思路,專為頑固積滯而設。其配伍謹慎(火煅、麵炒、醋糊),既發揮藥效,又稍制其毒,堪稱峻藥緩攻之範例。然須明辨病證虛實,非實積者不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皂莢1挺(1尺2寸者,火燒存性,淨盆合之,4面土壅合,勿令出煙),巴豆12個(白麵1兩5錢同炒,令黃色為度)。
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食後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積丹, 出處:《宣明論》卷七。 組成:皂莢1挺(1尺2寸者,火燒存性,淨盆合之,4面土壅合,勿令出煙),巴豆12個(白面1兩5錢同炒,令黃色爲度)。 主治:積聚,心腹痞滿,嘔吐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