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鴟頭丸
CHI TO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引《濟生》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鴟頭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在於其祛風止痛之效。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腫止痛、行氣散結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並能緩解疼痛;而其行氣散結的特性,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因此,在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時,皁莢常被用於緩解疼痛、促進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鴟頭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癇,不問長幼,發作漸頻,嘔吐涎沫。癲癇惡病。」
- 風癇:泛指因風邪內動引發的癲癇發作,症狀包括抽搐、昏仆、口吐白沫等。古代認為風邪與肝風內動相關,故需平肝熄風。
- 發作漸頻,嘔吐涎沫:暗示痰濕壅盛,風痰上擾,故需化痰降逆。
- 癲癇惡病:指病情頑固、反覆難癒的癲癇,需峻藥攻逐風痰。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鴟頭(炙黃)
- 鴟頭為猛禽(如鷹、鵰)之頭,古代認為其性烈,能搜風通絡、定驚止痙。《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癲、頭眩」,具動物藥「以形治形」之效,直趨頭部熄風。
艹閭茹(藺茹)
- 藺茹辛寒,有毒,能破積化痰、殺蟲解毒。《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蝕惡肉,排膿血」,此處用其攻逐痰瘀,治癲癇痰濁膠結之證。
白朮
- 白朮健脾燥濕,固護中焦,防風痰再生。其甘溫之性可制鴟頭、藺茹之峻烈,兼止嘔吐涎沫。
川椒(炒去汗)
- 川椒辛熱,溫中散寒、殺蟲止痛。《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此處借其溫通之力,助陽氣宣行,化痰開竅,兼制藺茹寒毒。
組方邏輯推理
- 熄風定驚:鴟頭為君,直攻風邪;藺茹為臣,滌痰通絡。
- 化痰健脾:白朮健脾斷痰源,川椒溫中化痰濕,共為佐使。
- 寒溫並用:藺茹性寒,川椒性熱,相反相成,寒痰溫化,熱痰寒消。
全方峻猛,適用於風痰壅盛、發作頻繁之頑癇,透過動物藥與礦植物藥協同,攻逐風痰,兼護脾胃。
傳統服藥法
鴟頭一枚(炙令黃) (艹閭)茹一兩 白朮一兩 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上為末,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鴟頭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鴟頭1枚(炙令黃),(艹閭)茹1兩,白朮1兩,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主治:風頭旋,毒發眩冒。
鴟頭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引《濟生》。 組成:飛鴟頭1枚(燒灰),虢丹5錢(細研),皂角5錠(酥炙)。 主治:風癇,不問長幼,發作漸頻,嘔吐涎沫。癲癇惡病。
鴟頭丸, 出處:《千金》卷十四引《經心錄》。 組成:葶藶子3分,鉛丹3分,栝樓根3分,虎掌烏頭3分,白朮1分,蜀椒2分,大戟2分,甘遂2分,天雄2分,鴟頭1枚,鐵精1兩,(艹閭)茹1兩。 主治:風癲。
鴟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鴟頭1枚(臭者,炙令黃色),蜣螂7枚(去翅足,微炙),桂心半兩,茯神半兩,赤芍藥半兩,蚱蟬10枚(微黃),蛇蛻皮5寸(炙黃),露蜂房半兩(炙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半兩(銼,微炒),芎藭半兩,丹參半兩,麝香1分(細研),牛黃半兩(細研),莨菪子半兩(炒令黑)。 主治:小兒驚癇,發動經年,不斷根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