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壁土散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壁土散主治癰疽瘡瘍、無名腫毒等,而皁莢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散瘀血: 皁莢還具備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幫助消散瘀血,有利於瘡瘍的癒合。
因此,皁莢的加入,可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癰疽瘡瘍等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壁土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綜合《醫心方》、《聖濟總錄》、《外臺秘要》及《備急千金要方》等古籍所述,壁土散主要用於治療肛門滯出(脫肛),即肛門或直腸黏膜脫出於肛門外的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壁土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收斂固澀,助肛門復位:
- 壁土: 古籍中記載,壁土具有收澀止瀉、固脫的作用,其性味可能偏向收斂。應用於肛門脫出,可以幫助收縮脫出的組織,使其易於復位。
- 皂莢: 皂莢具有殺菌、抗炎之功效,能協助消腫止痛。皂莢炙暖後熨燙患處,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腫脹,加速組織復位。
溫熱熨燙,促進氣血運行:
- 皂莢炙暖熨燙: 古籍中反覆強調「取皂莢炙暖更遞熨之」,表明熱熨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溫熱可刺激局部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脫肛處的血液循環,減輕瘀滯,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復位。
外敷內收,雙重作用:
- 壁土散外敷: 將壁土搗碎成散,敷於脫出部位,可直接作用於患處,起到收澀固脫的作用。
- 皂莢炙燙: 搭配皂莢的熱熨,內外雙重作用,共同促進脫出組織的復位。
總結:
壁土散的治療核心在於其收斂固澀的藥性和溫熱熨燙的方法。壁土的收澀作用,可使脫出的組織收縮;而皂莢的溫熱熨燙,則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減輕炎症,共同作用下幫助肛門復位。此方並非單純的消炎或止瀉,而是通過內外兼顧的療法來達到治療脫肛的目的。 古籍中也提及其他方法如蒲黃、豬脂、麻履底等,這些多以收斂、溫熱、按壓的手法來輔助脫肛的復位,與壁土散的治療思路有相通之處。
傳統服藥法
故屋東壁土1升(碎),皂莢3挺(各長1尺2寸)。
搗土為散。
挹粉肛頭出處,取皂莢炙暖更遞熨,取入則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壁土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故屋東壁土1升(碎),皂莢3挺(各長1尺2寸)。 主治:肛門滯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