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潤腸通便,治療因氣滯便祕所引起的各種不適。其中,皁莢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使其在方劑中佔有重要地位。皁莢含有豐富的皁苷和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潤腸、通便的功能,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狀況。
此外,皁莢具有良好的潤滑作用,能夠減少腸道的摩擦,從而降低便祕帶來的痛苦。而且,皁莢本身對於消化系統的調理也有幫助,能夠緩解因腸道不適引起的腹脹和不舒服感。因此,在皁莢丸的組成中加入皁莢,不僅能夠有效解決便祕問題,還能夠調整腸道功能,提高整體消化健康。
這些特性使得皁莢在眾多中藥材中脫穎而出,成為皁莢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合理搭配,皁莢丸能夠發揮出更好的療效,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主治功效
皂莢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金匱要略》及多部醫書的記載,皂莢丸主要用於治療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痰,但坐不得眠 的症狀。
症狀解讀
- 咳逆上氣: 指咳嗽頻繁且劇烈,氣息向上衝逆,呼吸困難。
- 時時吐濁痰: 指經常吐出黏稠、渾濁的痰液。
- 但坐不得眠: 指由於咳嗽、氣喘嚴重,患者只能坐著而無法平躺入睡。
病機分析
這些症狀多由 痰濁壅肺,肺失宣降 所致。痰濁阻滯於肺,影響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導致氣機上逆,引發咳嗽、氣喘。痰濁膠著,故吐痰黏稠。由於肺氣不利,平臥時症狀加重,故患者只能坐而不能臥。
治療原理
皂莢丸以 皂莢 為主藥,其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 祛痰、消積、通竅 的功效。
- 祛痰: 皂莢能破堅積,逐風痰,強力祛除壅阻於肺的頑痰。如《本經逢原》所言:“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本草圖經》中亦有“咳逆上氣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莢丸主之”的記載。
- 消積: 皂莢能消積散結,有助於消散痰濁結聚。
- 通竅: 皂莢辛散走竄,能通關利竅,有助於肺氣的宣通。
此外,皂莢丸中常以 蜜 為丸,並用 棗膏湯 送服。
- 蜜: 具有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的作用,可減輕皂莢的峻烈之性,並協同祛痰。
- 棗膏: 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可減輕皂莢對正氣的損傷,並能調和藥性。
綜合分析
皂莢丸通過強力祛除壅肺之痰濁,恢復肺氣的宣降功能,從而達到止咳平喘、改善睡眠的目的。其作用峻猛,針對痰濁壅盛之實證,效如桴鼓。正如《經方實驗錄》中所述:“予不得已,自制皂莢丸進之,長女昭華煎棗膏湯,如法晝夜四服。以其不易下咽也,改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凡四服,浹晨而大小便通,可以去被安睡矣。”
古代醫家應用皂莢丸,不僅限於治療咳逆上氣,還擴展到其他痰濁壅盛的病症,如:
- 痰迷顛妄: 《類證治裁》:“痰迷顛妄,千緡湯、皂莢丸、來蘇膏等誠為聖藥”。
- 胸中痰結: 《本草綱目》:“胸中痰結:皂莢三十挺。去皮,切,水五升浸一夜,挼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鹽漿水下十丸。”
- 肺風成面瘡,鼻頭赤爛: 《聖濟總錄》:“治肺風成面瘡,鼻頭赤爛,皂莢丸方”。
- 心痛如蟲咬: 《聖濟總錄》:“治心痛如蟲咬。皂莢丸方”。
- 三焦咳,腹滿不欲食飲: 《聖濟總錄》:“治三焦咳,腹滿不欲食飲,皂莢丸方”。
- 肺氣喘急,面目浮腫: 《聖濟總錄》:“治肺氣喘急,面目浮腫。皂莢丸方”。
- 風熱痰壅。面發熱。皮膚痛。涼心膈。潤肺臟: 《聖濟總錄》:“治風熱痰壅。面發熱。皮膚痛。涼心膈。潤肺臟。皂莢丸方”。
- 勞風心脾壅滯。痰涎多。喉內隘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憒: 《聖濟總錄》:“治勞風心脾壅滯。痰涎多。喉內隘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憒。皂莢丸方”。
總結
皂莢丸以其強大的祛痰功效,成為古代治療痰濁壅肺所致咳逆上氣、不得安臥的要藥。其作用迅速,療效顯著,為後世醫家所推崇。然而,正如《本草綱目》所提醒:“有瘍醫以牙皂煎湯湧吐風痰,服後遍體赤痱,數日後皮脫,大傷元氣,不可不慎”,其藥性峻烈,不可不慎用。
傳統服藥法
皂莢5梃(去黑皮,塗酥,炙微黃焦,去子),蝸牛子50個(炒令微黃),雄黃半兩(細研),何首烏1兩,陳軟棗1兩,連翹1兩,麝香1分(細研),龍腦1錢(細研),蕪菁7個(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翅頭足)。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食前煎元參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丸,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皂莢8兩(刮去皮,用酥炙)。 主治: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
皂莢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皂莢子300個(破作片子,慢火燥甚,即入酸棗大,又炒燥,又入醋,至焦黑)。 主治:風入腳氣,虛人老人大便或秘或利。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皂莢8兩(不蛀者,水浸1宿,去黑皮,塗酥,炙令黃焦),薄荷5兩,荊芥5兩,雄黃半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瘰癧難消。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皂莢10梃(去黑皮,塗酥,炙令黃,去子),羌活2兩,防風3兩(去蘆頭),桂心3兩,附子2兩,乾薄荷4兩。 主治:中風,偏枯不遂,行立艱難。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皂莢5梃(以熱湯2升浸,候軟,(??)濾取汁,熬成膏),旋覆花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防風1兩(去蘆頭),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 主治:風痰,心胸壅悶,頭目不利。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皂莢10梃(不蛀、肥長1尺者,湯浸,去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黃耆(銼)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麝香半兩(細研入),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槐耳1兩(微炒),槐子1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礬2兩半(燒灰),猬皮1兩(炙令黃焦),烏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檳榔1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痔疾,肛邊生鼠乳,及大腹疼痛,坐卧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