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丸

ZAO JI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大腸經 50%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皁莢丸

皁莢

皁莢為豆科植物皁莢的果實。其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可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皁莢的主要成分為皁角甙、莢苷,具有溫熱身體、抗炎、鎮痛、抗菌、殺蟲等作用。

皁莢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皁莢。皁莢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可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

皁莢丸的組成及功效

皁莢丸的組成包括皁莢、甘草、杏仁、桔梗、前胡等。其中,皁莢為君藥,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甘草為臣藥,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之功。杏仁為佐藥,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之功。桔梗為使藥,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止咳之功。前胡為引藥,具有疏風散寒、清肺化痰之功。

皁莢丸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可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

皁莢丸的用法用量

皁莢丸的用法用量為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皁莢丸的禁忌

皁莢丸的禁忌為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禁用。

總結

皁莢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皁莢。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可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

傳統服藥法


皂莢5梃(去黑皮,塗酥,炙微黃焦,去子),蝸牛子50個(炒令微黃),雄黃半兩(細研),何首烏1兩,陳軟棗1兩,連翹1兩,麝香1分(細研),龍腦1錢(細研),蕪菁7個(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翅頭足)。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食前煎元參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大便秘結半身不遂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丸,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皂莢8兩(刮去皮,用酥炙)。 主治: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

皂莢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皂莢子300個(破作片子,慢火燥甚,即入酸棗大,又炒燥,又入醋,至焦黑)。 主治:風入腳氣,虛人老人大便或秘或利。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皂莢8兩(不蛀者,水浸1宿,去黑皮,塗酥,炙令黃焦),薄荷5兩,荊芥5兩,雄黃半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瘰癧難消。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皂莢10梃(去黑皮,塗酥,炙令黃,去子),羌活2兩,防風3兩(去蘆頭),桂心3兩,附子2兩,乾薄荷4兩。 主治:中風,偏枯不遂,行立艱難。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皂莢5梃(以熱湯2升浸,候軟,(??)濾取汁,熬成膏),旋覆花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防風1兩(去蘆頭),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 主治:風痰,心胸壅悶,頭目不利。

皂莢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皂莢10梃(不蛀、肥長1尺者,湯浸,去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黃耆(銼)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麝香半兩(細研入),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槐耳1兩(微炒),槐子1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礬2兩半(燒灰),猬皮1兩(炙令黃焦),烏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檳榔1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痔疾,肛邊生鼠乳,及大腹疼痛,坐卧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