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芽菹方

ZAO JIA YA Z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芽菹方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紅腫等症狀,皁莢能有效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驅蟲止癢: 皁莢亦有驅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瘙癢症。

綜上所述,皁莢在皁莢芽菹方中,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驅蟲止癢等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皂莢芽菹方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內容,皂莢芽菹方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其治療原理可能基於以下幾點:

  1. 疏風通絡: 中風多由風邪侵襲,阻滯經絡所致。皂莢芽,雖未明確說明其藥性,但推測其可能具有疏風通絡的作用。
  2. 調和氣血: 方中提到用「五味」調和,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中醫認為五味調和可以平衡人體陰陽,調和氣血。
  3. 補益脾胃: 方中提到用紅粳米飯一同食用,粳米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增強氣血生化之源,從而促進中風後的康復。

主治症狀

從古文描述來看,皂莢芽菹方主要針對以下中風症狀:

  • 手足不隨: 指肢體活動障礙,不能隨意運動。
  • 骨節煩疼: 指關節疼痛,且伴有煩躁不安的感覺。
  • 心躁口乾: 指心中煩躁,口渴欲飲。
  • 面目喎偏: 指面部肌肉癱瘓,出現口眼歪斜的症狀。

總結

皂莢芽菹方通過皂莢芽的疏通作用,配合五味的調和以及粳米的補益,達到疏風通絡、調和氣血、補益脾胃的目的,從而緩解中風引起的手足不隨、骨節煩疼、心躁口乾、面目喎偏等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古文對皂莢芽的藥性描述不詳,其具體藥理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傳統服藥法


皂莢嫩芽不限多少。
上先煮熟,絞去汁,炒過,入五味,與紅粳米飯隨意食之,又不可過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芽菹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皂莢嫩芽不限多少。 主治: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