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鼻皂莢散

吹鼻皂莢散

CHUI BI ZAO JIA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吹鼻皁莢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消炎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鼻腔炎症,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2. 通竅排膿: 皁莢能通鼻竅,並具有引流排膿的作用。對於鼻腔膿腫、鼻竇炎等疾病,可促進膿液排出,改善鼻腔通氣。

因此,吹鼻皁莢散中加入皁莢,能有效治療鼻腔炎症,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並促進膿液排出,達到通鼻竅、排膿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吹鼻皂莢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齆鼻」,即鼻腔堵塞不通之症。古醫籍中「齆鼻」多指因風寒、痰濕或氣血壅滯所致鼻窒,症見鼻塞、呼吸不利,甚則嗅覺減退。「吹鼻皂莢散」以局部外用之法,直接作用於鼻腔,旨在開竅通閉,宣散壅滯。

二、組成與邏輯推論

  1. 主藥:皂莢(炙,刮去皮子)

    • 皂莢性辛溫,歸肺、大腸經,古代多用以祛痰、開竅、散結。其「辛烈走竄」之性,能刺激黏膜、促使分泌物排出。
    • 炙製後減少對黏膜的過度刺激,保留其宣通之力;去皮子則去其滑潤之性,專取燥濕化痰、開閉之效。
    • 現代藥理推測:皂莢所含皁苷成分可能通過局部刺激,促使鼻黏膜血管收縮或分泌排出,緩解鼻塞。
  2. 劑型與用法

    • 製為散劑,取其藥性專一、見效迅速;「吹入鼻」直達病所,屬中醫「外治通竅」之法。
    • 「一字匕」為古代微量取藥法,強調輕吹少量,避免過度刺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重在「通」字:

  • 祛痰開閉:皂莢辛散溫通,可化鼻腔內滯留之痰濕瘀阻,改善氣道窒塞。
  • 宣肺通竅:肺開竅於鼻,皂莢入肺經,其辛味能宣發肺氣,助鼻竅恢復通暢。
  • 局部刺激效應:吹鼻後可能引發噴嚏或黏膜收縮,暫時緩解鼻塞,類似現代「反射療法」思路。

總結
「吹鼻皂莢散」為古代簡效專方,針對痰濕壅鼻之證,以皂莢單味藥的峻烈之性,配合外治給藥,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辨證思維。其機理符合「通竅祛痰」的傳統理論,然具體應用仍需結合證候深淺斟酌。

傳統服藥法


皂莢1挺(炙,刮去皮子)。
上為散。
以1字匕,吹入鼻。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吹鼻皂莢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組成:皂莢1梃(炙,刮去皮子)。 主治:齆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