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膽丸
GUI D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三○引《煙霞聖效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7.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7%
肺經 27%
胃經 11%
脾經 11%
肝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鬼膽丸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效。對於食積停滯、腹脹便祕等症狀,皁莢能有效促進消化,排除宿便。
- 解毒驅蟲:皁莢亦具解毒驅蟲之功。古人認為,皁莢能殺滅蟲類,並能清除腸道積聚的毒素,有助於改善由蟲積或毒素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鬼膽丸方劑中加入皁莢,旨在發揮其消積化滯、解毒驅蟲的藥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鬼膽丸中含有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破積消癥:巴豆性峻,味辛,具有破積消癥之效,可攻堅逐瘀,對於積聚癥結,如痰濕阻滯、瘀血凝滯等,有較強的治療作用。在鬼膽丸中,巴豆主要用於治療癥瘕積聚、瘰癧結核等疾病,以破除積聚,化解瘀血。
- 引藥入肝:巴豆入肝經,可引導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在鬼膽丸中,其他藥物如桃仁、紅花等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作用,巴豆的加入可以引導這些藥物更好地作用於肝臟,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鬼膽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鬼膽丸主要用於治療「遠年日近諸般積物」,意指無論病程長短(「遠年」為久病,「日近」為新病),凡因體內積滯(如痰飲、宿食、瘀血等)導致的病證,均可用此方攻逐。其核心在於「下積」,即通過瀉下作用排出積滯物,以達到「通則不痛」或「邪去正安」的效果。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皂角(4兩,去皮子)
- 性味歸經:辛、鹹,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化痰散結、通竅開閉,兼能祛風殺蟲。
- 本方作用:皂角具強烈刺激性,能刺激腸道黏膜,促進蠕動,與巴豆協同增強瀉下之力;其辛散之性亦有助於破除痰濕瘀結。
巴豆(20個,去皮心油,生用)
- 性味歸經: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峻下冷積、逐水消腫,為「斬關奪門」之猛藥。
- 本方作用:生巴豆未去油(保留瀉下成分巴豆油),其毒性與瀉下力更強,能迅速攻逐寒積、痰飲等實邪。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協同攻逐:
皂角與巴豆同為辛烈之品,一偏化痰通竅,一偏溫通瀉下,二者合用可針對不同病理產物(痰、積、滯)全面攻逐。 - 劑型設計:
以「濃墨水為丸」,墨性收斂,可稍制巴豆之峻烈,延緩毒性釋放;丸劑亦能減緩藥力速發,避免過猛傷正。 - 服法考量:
「臨臥漿水送下」:漿水(發酵米湯)性涼,可中和部分熱毒,且空腹時服藥利於藥力直達腸道。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為峻下積滯之猛劑,推測其作用機理如下:
- 物理刺激瀉下:巴豆油直接刺激腸壁,引發強烈蠕動;皂角纖維素增加腸內容物體積,協同促進排便。
- 病理產物分解:皂角中的皂苷成分可乳化痰濕瘀血,巴豆的活性成分溶解積滯,使固結之邪鬆動而隨瀉排出。
- 氣機通暢:辛溫藥性破除陰凝之邪(如寒積、冷痰),恢復氣血運行。
此方適用於體實邪盛者,以「大便顯出積物」為效驗標準,體現「瀉實」的治療思維。然須注意,其組方峻烈,需嚴格掌握適應證與劑量。
傳統服藥法
皂角4兩(去皮子),巴豆20個(好者,去皮心油,生用,研碎)。
上為細末,研濃墨水為丸,如皂龜子大。
每服3丸,臨臥漿水送下。大便顯出積物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鬼膽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皂角4兩(去皮子),巴豆20個(好者,去皮心油,生用,研碎)。 主治:遠年日近諸般積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