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犀膏中加入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腫止痛: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消腫止痛、解毒生肌的功效。烏犀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瘡瘍潰爛等症,皁莢的消腫止痛作用能減輕疼痛,促進傷處消腫,加速癒合。
二、 活血化瘀:皁莢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傷口周圍的淤血,加速傷口癒合。在烏犀膏中,皁莢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犀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皂角及惡水入瘡口內,熱痛不止」,為外邪(如皂角刺激性汁液或污濁液體)侵入瘡口,引發局部熱毒壅滯、疼痛難消之症。古代醫家視此為「惡毒攻注」之證,需以峻烈之藥拔毒外出、鎮痛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攻毒逐邪為核心
- 巴豆(棗內煆存性):傳統用其「斬關奪門」之力,經煆製後毒性稍減,仍具強效蝕瘡排膿、破積逐水之能,針對瘡口壅塞之邪毒。
- 硇砂、輕粉、粉霜:三者皆為礦物峻藥,合用可腐蝕惡肉、殺蟲攻毒,直接化解瘡口內腐穢黏著之邪。
- 水銀砂(輕粉主成分):以汞製劑強力殺菌消腫,針對「熱痛」之炎性反應。
協同鎮痛與引經
- 香墨(燒):古法以墨入藥,取其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效,緩解熱痛;燒炭後增吸附穢濁之力。
- 朱砂(飛):鎮心安神之效,間接減輕患者因劇痛所致煩躁,外用亦能抑菌。
輔助透邪與調劑
- 甘遂(煨):瀉水逐飲,助巴豆開泄瘡毒,導邪下行。
- 煉蜜為膏: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使藥效緩釋,避免過度刺激瘡口。
給藥途徑設計
- 薄荷水化服:薄荷清涼透表,既可佐制內服熱性,又能引藥上行外達,兼顧瘡毒「熱痛」病機。
方劑特點與邏輯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主軸,重用礦物峻藥與腐蝕性成分(如汞製劑、硇砂),結合巴豆破潰之力,強行開泄瘡口鬱毒。古人認為「惡水入瘡」屬陰濁黏滯之邪,非猛藥不能速去,故方中多選揮發性、腐蝕性成分,直接破壞病理產物。然全方以蜜膏緩其烈性,並以朱砂、香墨調和血分,體現「峻藥緩攻」的制方智慧。
現代視角下,此方可能透過以下機理發揮作用:
- 抗菌消炎:汞劑與硇砂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效果。
- 促進壞死組織脫落:腐蝕性成分加速瘡口腐肉代謝。
- 局部麻醉:輕粉、朱砂或具鎮痛作用,緩解熱痛。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未涉及臨床安全性評估。)
傳統服藥法
棗子3個(去核,每個入巴豆3粒,針刺上燒過存性),硇砂3錢,輕粉1錢匕,朱砂(飛)1錢,香墨(燒)1錢,粉霜半錢匕,甘遂半錢(煨),水銀砂2錢。
行風下涎。
上為末,煉蜜為膏。
每服如豆大,薄荷水化下。看虛實,非時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犀膏, 出處:《普濟方》卷四○八。 組成:玄參、荊芥、大黃各等分。 主治:小兒一切驚熱瘡疾。
烏犀膏,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皂角子(燒存性)1-2分。 主治:皂角及惡水入瘡口內,熱痛不止。
烏犀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白芷1兩半,闆蘭根1兩半,苦參1兩半,川芎(細銼)1兩半,鉛丹6兩,清麻油15兩。 主治:一切惡瘡,瘰癧,癰疽發背,陰瘡,灸瘡,燙火瘡,閃撲損。
烏犀膏,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川烏頭3個,天南星3個(各極大者,并燒存性,內如皂子白星爲度),玄參末5錢,薄荷末5錢。 主治:小兒傷風寒邪,諸癇驚風,手足瘈瘲,漸成慢驚風,痰涎壅滯,眼目上視,冒冷,渾身壯熱。
烏犀膏,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威靈仙10斤(揀紫色條子用),真天麻(取細末)2兩,生犀(取末)1兩,黑附子(須是揀存生正者,去皮臍,取末)2兩,龍腦(生者,另研)1兩。 主治:中風手足不随,偏枯癱瘓,腳氣攻注,頭面浮腫,口眼歪斜,語澀痰涎,精神恍惚,大便風秘。
烏犀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烏犀屑1兩,玄參1兩,黃芩1兩,紫葛1兩,木通1兩,川升麻1兩,白芷2兩,當歸1兩,白蘞1兩,白及1兩,防風1兩(去蘆頭),川芎1兩,甘草2兩,赤芍藥1兩,桂心1兩,槐枝2兩,垂柳枝3兩,桑枝2兩,松脂2兩,黃丹12兩,蠟2兩,油2斤,青鹽2兩。 主治:發背癰疽,結硬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