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子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消積化痰:皁莢性味苦寒,入肺、大腸經,具有消積化痰、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含有的皁苷類化合物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積食,緩解痰多咳嗽等症狀。
- 殺蟲止癢:皁莢亦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其外用可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在皁莢子丸中,皁莢可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抗菌消炎效果。
因此,皁莢子丸中包含皁莢,是為了充分利用其消積化痰、殺蟲止癢的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皁莢子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和消積化滯的功效。巴豆性烈,味辛,具有峻下逐水、消積化滯、殺蟲止痛的作用。
皁莢子丸常用於治療積滯腹痛、便祕等症。巴豆的加入,可以有效促進腸蠕動,加速排泄積滯,緩解便祕症狀。同時,巴豆也能消食化積,幫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
皁莢子丸中添加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皁莢子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與皁莢子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 引藥入絡,增強藥效: 乳香氣味芳香,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使藥力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提高治療效果。
皁莢子丸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一成分的加入主要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斑蝥屬於毒性藥物,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內含的活性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由淤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此外,斑蝥還被認為具有抗腫瘤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因此,皁莢子丸整體方劑的設計意在通過斑蝥的強力活血作用,加強皁莢子本身的消腫作用,使得其療效更加顯著。然而,斑蝥的毒性也需謹慎對待,使用時必須依醫師的指示,確保安全有效。總之,皁莢子丸中斑蝥的組成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效果,旨在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皂莢子丸》主治「氣毒瘰疬,結硬疼痛」,此指因氣滯熱毒凝聚、經絡阻塞所致的瘰疬(類似頸部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症見腫塊堅硬、疼痛明顯,屬實證、熱毒壅滯之證。古代醫家以攻毒散結、破血消腫為法,方中藥材多具峻烈之性,意在速破有形之結。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皂莢子(炒熟)
- 性味辛溫,入肺、大腸經,能通利氣機、軟堅散結。《本草綱目》載其「通關利竅,治風熱大腸虛祕」。炒製後緩其峻烈之性,助消散痰凝。
巴豆(去皮心,去油)
-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破癥瘕積聚。本方去油製霜(巴豆霜),減其瀉下之力而留其攻逐痰瘀之效,針對瘰疬「結硬」之病理產物。
乳香
- 活血行氣止痛,《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善通經絡,透毒外出」。與巴豆、斑蝥配伍,增強散結消腫之效,兼緩和峻藥之傷正。
斑蝥(糯米炒)
- 辛熱大毒,破血逐瘀、攻毒蝕瘡。糯米拌炒減毒性,專注於「以毒攻毒」,直折瘰疬熱毒。去頭翅足進一步降低毒性。
三、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此方以「破、散、通」為主軸:
- 巴豆+斑蝥:峻烈攻毒,破血消癥,直搗病所。
- 皂莢子+乳香:一氣一血,皂莢子開痰結,乳香活血定痛,助前兩藥透散之力。
- 米飯為丸:緩和藥性,使峻藥緩攻;溫酒送服,借酒行藥勢,引藥上行至頸項。
全方針對「氣滯→血瘀→痰凝→成毒」的病機層次,以劇毒之品速破有形之結,屬「霸道」治法,適用於體實邪盛之證。然須注意,此為古代用法,現代臨床宜參酌體質與安全劑量。
傳統服藥法
皂莢子20個(炒熟),巴豆2個(去皮心,研,紙裹區去油),乳香2錢,斑蝥2個(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頭翅足)。
上為末,用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方中乳香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子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皂莢子20個(炒熟),巴豆2個(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乳香2錢,斑蝥2個(以糯米拌炒,米黃爲度,去頭翅足)。 主治:氣毒瘰癧,結硬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