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槿散

CHUAN JI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肝經 22%
腎經 22%
肺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川槿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是一種具有活血化瘀、解毒作用的藥材。斑蝥的主要成分是蝥酮,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腫瘤及疤痕癥,能夠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

選用斑蝥的原因在於其獨特的藥理性質。斑蝥不僅能促進炎症消退,還能加強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對於一些難治的病症,如皮膚腫瘤、癰腫等,有顯著的療效。此外,斑蝥在方劑中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效用,通過相互配伍達到更佳的療效。因此,在川槿散的組成中使用斑蝥,是基於其具有的解毒活血特性,符合治療目標與臨牀應用需求。

川槿散方中含有巴豆,這源於古人對於巴豆藥性的認識。巴豆性峻猛,具有瀉下、消腫、殺蟲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頑固性便祕、積滯腹痛、水腫、疥癬等症。

方劑中使用巴豆,旨在利用其峻猛的瀉下之力,以強力驅除病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一般會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緩其毒性,並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川槿散」主治功效分析

《魯府禁方》中記載的「川槿散」乃針對頑癬的專用方劑,其組成包含斑蝥、巴豆及川槿皮三味藥材。透過分析此方劑的組成及古代用法,可探究其治療原理與功效:

方劑組成:

  • 斑蝥: 此處選用大斑蝥(七個,或小者十個),並去除頭足。斑蝥在中藥中具有強烈的攻毒散結、破癥消癥之效,其藥性辛溫,有毒。在皮膚疾患上,能以毒攻毒,驅逐病邪。
  • 巴豆: 使用巴豆五個,並去除油脂,取其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的藥性。巴豆藥性辛熱,有大毒,能通利二便,排除體內積滯。
  • 川槿皮: 以川槿皮磨成細末,用量三錢。川槿皮在中醫藥中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與斑蝥、巴豆合用,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治療原理:

「川槿散」之治療原理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1. 以毒攻毒、破癥消積: 斑蝥的強烈毒性,能直接作用於患處,破除頑固病竈,並將潛藏於皮膚深處的病邪驅逐出來。此處利用斑蝥之毒,對抗皮膚頑癬之邪,達到以毒攻毒之效。
  2. 峻下排毒、消腫: 巴豆能峻下冷積,排除體內積滯,並透過逐水退腫的作用,改善因病邪壅滯而引起的局部腫脹。巴豆的峻烈藥性,有助於清除體內病理產物,輔助斑蝥的攻毒作用。
  3. 清熱解毒、輔助消腫: 川槿皮具清熱解毒之性,能緩和斑蝥、巴豆的峻烈之性,同時增強消腫止痛之效。川槿皮能清解局部炎症,並有助於患處的修復。

功效主治:

綜合上述分析,「川槿散」主治「一切頑癬」。所謂「頑癬」,指的就是較為頑固、難以治癒的皮膚癬疾。此方透過斑蝥的攻毒散結、巴豆的峻下排毒、以及川槿皮的清熱解毒,三藥合力,能深入病竈,掃除病邪,達到治療頑癬的目的。

用法:

古籍記載,將三味藥材共研成細末後,用濃醋調和敷於患處。敷藥後,患處會稍感疼痛,並可能起泡,待水泡消退後,病症即能痊癒。此種用法,強調透過藥物的刺激作用,誘導皮膚產生反應,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總結而言,「川槿散」為一藥性峻烈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透過斑蝥、巴豆的峻烈攻伐之力,搭配川槿皮的清熱解毒,直搗病竈,清除頑固癬邪。其治療效果雖然顯著,但藥性亦較強,使用需謹慎,方能發揮其治療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大斑蝥7個或小用10個(去頭足),巴豆5個(去油),川槿皮(為末)3錢。
上為細末。
用醋調搽。稍時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川槿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大斑蝥7個或小用10個(去頭足),巴豆5個(去油),川槿皮(爲末)3錢。 主治:一切頑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