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膏

蜣螂膏

QIANG LA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蜣螂膏中添加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巴豆性峻,擅於攻堅破積,能消散瘀血,但同時也具有毒性,需要謹慎使用。

蜣螂膏主治瘀血阻滯所致的腫痛、瘡瘍、跌打損傷等。巴豆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幫助蜣螂膏更有效地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毒性,起到拔毒生肌的作用,加速傷口修復。

然而,巴豆的使用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確保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蜣螂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疔毒」。疔毒為中醫外科常見急症,多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致,症見局部紅腫熱痛、根深堅硬如釘,甚則伴隨惡寒發熱。古代醫家認為,疔毒邪盛者可沿經絡上行(如紅絲疔),需急瀉毒邪,外治以拔毒消腫為要。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蜣螂(3個,肚白者佳)

    • 性味鹹寒,入肝、胃、大腸經,古代多用於破瘀消腫、拔毒生肌。其外治功效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
    • 推論於此方中取其「拔毒外出」之力,直接作用於患處,透散局部熱毒瘀滯。
  2. 黃麻蟲(10個)

    • 黃麻蟲為麻類植物害蟲,古代民間用其解毒消腫,《本草綱目拾遺》載其「治疔瘡,拔毒」。其性燥烈,可能具腐蝕性,能助蜣螂液化膿毒,促瘡頭潰破。
    • 與蜣螂相配,一者拔毒,一者蝕腐,共成「開泄毒邪」之效。

治療原理

此方設計以「外治截毒」為核心邏輯:

  • 局部拔毒:二藥搗爛外敷,直接作用於疔瘡頂部,利用蟲藥峻烈之性穿透皮膚,促使毒邪從局部潰散。
  • 截斷傳變:對於紅絲疔(淋巴管炎),以針刺紅絲盡處放血,乃「截斷療法」思想,防毒邪內攻;繼敷藥加強外泄。
  • 內外合治:若毒盛者內服敗毒藥,呼應「治外必本於內」原則,內外協力逐邪。

總結

蜣螂膏屬古代「以毒攻毒」外治法,其組成簡悍,針對疔毒熱瘀交結的病機,以蟲藥走竄之性速拔其毒,配合針刺放血以杜蔓延,體現中醫外科「急症外截」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蜣螂3個(肚白者佳),黃麻蟲10個。
上搗勻。
撥破患處貼之。如患在手足,間有紅絲上臂,於絲盡處以針挑斷出血,仍用前藥。毒盛者,更服敗毒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蜣螂膏, 出處:《癰疽驗方》。 組成:蜣螂3個(肚白者佳),黃麻蟲10個。 主治:疔毒。

蜣螂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 蜣螂膏(《楊氏家藏方》卷十四。)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組成:大蜣螂1枚,巴豆半枚(去皮)。主治:出箭頭。 。 主治:出箭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