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丸

蜣螂丸

QIANG LA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蜣螂丸中加入巴豆,是利用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瀉熱通便,驅除腸道積滯,並能活血化瘀。

蜣螂丸主要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巴豆的加入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巴豆的峻下作用能有效緩解便祕,清除腸道積滯,改善腹脹等不適。
  2. 活血化瘀,改善腸胃功能:巴豆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腸道血液循環,改善腸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積滯腹脹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蜣螂丸主治「惡漏瘡經久不癒,惡肉內潰」,此類病症屬外科頑疾,多因氣血瘀滯、絡脈不通,兼有毒穢內蘊所致。瘡瘍久潰不斂、惡肉不去,反映機體正虛無力托毒生肌,同時存在瘀毒膠結之病理基礎。中醫治療此類病症,需以「通絡散結、化瘀排膿」為主,輔以行氣止痛、活血生新。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蟲類藥為主導,攻逐通絡

  • 蜣螂蟲:性寒有毒,善破瘀攻毒,《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惡血,破癥瘕」。此處用之逐惡肉、通瘀滯,為攻邪之主藥。
  • 穿山甲:走竄透達,能消癰排膿,針對惡肉內潰,取其「透膿外出」之功。
  • 地龍:性寒通絡,清熱利水,協同蜣螂、穿山甲增強通絡散結之效,兼防瘀久化熱。
  • 兩頭尖(疑為鼠婦或烏頭類):具散結止痛之效,助蟲類藥深入絡脈破積。

2. 活血行氣,調肝通絡

  • 當歸須:專走絡脈,活血養血,「通中寓補」以防攻伐傷正。
  • 降香、片薑黃:辛溫行氣活血,降香兼能止血定痛,薑黃橫走肢臂,二者調理氣血運行。
  • 川楝子:疏肝行氣,清濕熱,防氣滯血瘀化火。

3. 芳香透竅,散瘀定痛

  • 麝香:開竅通絡,引藥透達病所,其辛香之性可散結消腫。
  • 乳香:活血止痛生肌,與麝香相配,增強化瘀生新之力。

4. 祛風除濕,輔助通絡

  • 海桐皮:苦平祛風濕,通絡止痛,針對瘡瘍周邊氣血痹阻。
  • 小茴香:炒用溫腎散寒,助氣血生化,兼制蟲類藥寒涼之性。

5. 劑型設計
酒水各半為丸,酒性辛熱,可行藥勢、助活血;水制緩和毒性。全方攻邪為主,兼顧調氣血,符合「緩通肝絡」之旨,針對瘡瘍久病入絡、肝經氣血瘀滯之病機。


【推論可能功效及原理】
此方以蟲類藥為核心,結合行氣活血、芳香透絡之品,形成「破瘀—通絡—托毒」的治療鏈:

  1. 破瘀消癥:蜣螂、穿山甲直攻瘀毒,消除惡肉。
  2. 通絡透膿:地龍、麝香透達經絡,促膿毒外泄。
  3. 行氣生肌:當歸、乳香等活血養血,助瘡口修復。
  4. 整體調肝:肝主筋、藏血,瘡瘍久病多累及肝經,川楝子、降香等疏肝理氣,從本源調治。

全方側重「以通為補」,通過峻藥緩攻(服二月而止),逐步化解頑固瘀毒,適用於正氣未至大虛而邪氣膠著之證。

傳統服藥法


蜣螂蟲1兩,降香3兩,小茴香3兩(炒),穿山甲3兩(炒),片薑黃3兩,歸須4兩,川楝子3兩,兩頭尖2兩,海桐皮3兩,口麝3兩,滴乳香1兩,地龍(去泥)2兩。
緩通肝絡。
上為細末,酒、水各半為丸。
每服2錢,每日2-3次,服2月而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心內膜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睪丸疼痛腫脹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蜣螂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蜣螂蟲(自死者)1分(燒爲灰),巴豆1枚(去殼,燒爲灰,微存性)。 主治:惡漏瘡經久不癒,惡肉內潰。

蜣螂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蜣螂7枚(5月5日收,去足翅,微炙,搗末),新牛糞半兩,好肥羊肉1兩(炒令香)。 主治:肛門癢,或出膿血,傍有蟲生孔竅內。

蜣螂丸, 出處:《吳鞠通醫案》卷三。 組成:蜣螂蟲1兩,降香3兩,小茴香3兩(炒),穿山甲3兩(炒),片薑黃3兩,歸須4兩,川楝子3兩,兩頭尖2兩,海桐皮3兩,口麝3兩,滴乳香1兩,地龍(去泥)2兩。 主治:緩通肝絡。主治:痹證病久入絡,夾痰飲疝瘕,六脈洪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