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替針丸方中含有巴豆,其主要原因為巴豆具有峻下逐瘀之效,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經絡阻塞所致的各種疼痛。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消腫、殺蟲、解毒之功效。其峻下逐瘀之性,可使瘀血消散,暢通經絡,解除疼痛。
然而,巴豆性峻烈,易傷正氣,故臨牀應用需謹慎,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替針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淡豆豉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替針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淡豆豉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輔助藥效。
- 疏散風熱: 淡豆豉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治療風熱感冒、發熱咳嗽等症。替針丸中可能存在其他疏散風熱的藥物,淡豆豉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替針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通竅開閉,活血止痛: 麝香性溫通開,具有通竅開閉、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針刺後的疼痛,以及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各種疼痛,麝香能有效緩解,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恢復。
-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芳香,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將其他藥材的功效發揮到極致,增強治療效果。同時,麝香還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因疼痛帶來的焦慮和不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替針丸 」
「替針丸」是一味中醫方劑,由巴豆、淡豆豉、麝香三味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膿液成熟了也不潰破的症狀。
淡豆豉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感冒、風熱表症、喉嚨腫痛、瘡瘍腫毒、水腫、腳氣等疾病,也可以治療胸悶、腹脹、逆氣、喘吸、便祕等消化不良問題。淡豆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易於消化吸收,增強免疫力,緩解各種症狀。
麝香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可治療閉證神昏、溫病熱陷心包、小兒驚風、中風痰厥、血瘀經閉、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水腫、浮腫、排尿 、經絡不通、氣血凝滯、胸痹心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酒醉不醒、瘡瘍腫毒、咽喉腫痛、難產、死胎、胞衣不下等症。
巴豆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傳統上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替針丸的臨牀應用
替針丸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膿液成熟了也不潰破的症狀。瘡瘍是指皮膚或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膿液成熟後,如果不能自行潰破排膿,就會導致炎症加重,疼痛加劇。替針丸可以幫助膿液潰破,排出膿液,減輕疼痛,促進炎症消退。
替針丸的用法用量
替針丸通常口服,一次10-15丸,一日2-3次。兒童酌減。
替針丸的注意事項
- 本品不宜久服,以免傷及正氣。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脾胃虛弱、大便溏瀉者慎用。
- 服藥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總結
替針丸是由巴豆、淡豆豉、麝香三味藥材組成的一味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膿液成熟了也不潰破的症狀。由於本品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久服,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脾胃虛弱、大便溏瀉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雄麻雀屎3分,乳香(去油)3分,沒藥(去油)3分。
追膿去腐止痛。
上為末,飛面為丸,如黍米大,曬乾用。
利針撥破瘡頭,粘上膏藥蓋之。即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破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替針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牛蒡子1粒。 主治:瘡瘍膿成不得穿破者。
替針丸,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雄麻雀屎3分,乳香(去油)3分,沒藥(去油)3分。 主治:追膿去腐止痛。主治:瘡瘍。
替針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巴豆肉1粒(不去油),油鹽豆豉14粒(含去皮,令軟),真麝香少許。 主治:瘡瘍膿成不潰者。
替針丸,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雄雀糞27個(直者),硇砂1字匕(别研),陳倉米1字(爲末),沒藥1字(研)。 主治:癰疽雖潰,而膿不出。
替針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川烏2錢,草烏2錢,五靈脂2錢,輕粉1分,粉霜1分(1方加斑蝥20個去足翅、巴豆20個去皮)。 主治:一切惡瘡。
替針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青皮1兩,陳皮1兩,京三棱1兩,枳殼1兩,厚朴1兩,訶子1兩,白豆蔻1兩,肉豆蔻半兩,檳榔半兩,乾薑3分。 主治:小兒因冷傷脾,心腹痛脹,脅肋疼硬,不思乳食,臟腑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