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針丸

替針丸

TI Z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0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3%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6%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替針丸方中含有巴豆,其主要原因為巴豆具有峻下逐瘀之效,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經絡阻塞所致的各種疼痛。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消腫、殺蟲、解毒之功效。其峻下逐瘀之性,可使瘀血消散,暢通經絡,解除疼痛。

然而,巴豆性峻烈,易傷正氣,故臨牀應用需謹慎,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替針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淡豆豉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替針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淡豆豉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輔助藥效。
  2. 疏散風熱: 淡豆豉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治療風熱感冒、發熱咳嗽等症。替針丸中可能存在其他疏散風熱的藥物,淡豆豉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替針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通竅開閉,活血止痛: 麝香性溫通開,具有通竅開閉、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針刺後的疼痛,以及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各種疼痛,麝香能有效緩解,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恢復。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芳香,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將其他藥材的功效發揮到極致,增強治療效果。同時,麝香還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因疼痛帶來的焦慮和不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替針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替針丸」主治「瘡瘍膿成不潰者」,即用於瘡瘍(如癰疽、疔瘡等)已化膿但無法自然潰破的情況。此方透過外力協助破潰膿瘡,達到「追膿去腐止痛」之效,取代傳統針刺排膿之法,故名「替針」。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雄麻雀屎(白丁香)

    • 性味辛溫,具腐蝕、破潰之效,能軟化瘡瘍膿頭,促其破潰。古方常外用於瘡疽,取其攻散透膿之功。
  2. 乳香、沒藥(均去油)

    • 二者均為樹脂類藥物,擅長活血行氣、消腫生肌。
    • 乳香:偏重行氣止痛,助血脈通暢,減少膿瘡周邊瘀滯。
    • 沒藥:長於散瘀消腫,配合乳香增強去腐生新之力。
    • 去油後燥性降低,減少對瘡口刺激,專注於藥效發揮。
  3. 飛麵為丸(小麥麵粉)

    • 作為賦形劑,黏合藥物成形,便於局部貼敷;其性平和,能緩和雄麻雀屎的刺激性。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組合以「破潰—引流—止痛」為核心:

  • 雄麻雀屎直接腐蝕膿瘡頂端,模擬針刺效果,人工開創排膿通道;
  • 乳香、沒藥改善局部氣血瘀滯,減輕疼痛並促進膿液排出;
  • 麵粉調和藥性,使藥物緩釋作用於瘡頭。

整體通過「外破內消」雙重作用,加速瘡瘍膿液外泄,減少腐肉滯留,為後續癒合創造條件,符合中醫「膿成當潰」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雄麻雀屎3分,乳香(去油)3分,沒藥(去油)3分。
追膿去腐止痛。
上為末,飛面為丸,如黍米大,曬乾用。
利針撥破瘡頭,粘上膏藥蓋之。即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破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癤和癰背部膿瘡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

相同名稱方劑


替針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牛蒡子1粒。 主治:瘡瘍膿成不得穿破者。

替針丸,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雄麻雀屎3分,乳香(去油)3分,沒藥(去油)3分。 主治:追膿去腐止痛。主治:瘡瘍。

替針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巴豆肉1粒(不去油),油鹽豆豉14粒(含去皮,令軟),真麝香少許。 主治:瘡瘍膿成不潰者。

替針丸,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雄雀糞27個(直者),硇砂1字匕(别研),陳倉米1字(爲末),沒藥1字(研)。 主治:癰疽雖潰,而膿不出。

替針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川烏2錢,草烏2錢,五靈脂2錢,輕粉1分,粉霜1分(1方加斑蝥20個去足翅、巴豆20個去皮)。 主治:一切惡瘡。

替針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青皮1兩,陳皮1兩,京三棱1兩,枳殼1兩,厚朴1兩,訶子1兩,白豆蔻1兩,肉豆蔻半兩,檳榔半兩,乾薑3分。 主治:小兒因冷傷脾,心腹痛脹,脅肋疼硬,不思乳食,臟腑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