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目膏

JIAO M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大腸經 8%
心經 8%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椒目膏中包含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祛風止痛的藥性。

花椒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除濕止癢的功效。在椒目膏中,花椒主要用於溫經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其辛辣的藥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寒氣,起到溫暖止痛的效果。

椒目膏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化痰通竅: 石菖蒲性辛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通竅之功效。椒目膏多用於治療頭痛、鼻塞、耳聾等病症,而石菖蒲能通鼻竅、開耳聾、醒神志,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增強活血化瘀作用: 石菖蒲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更好地治療頭痛、鼻塞等病症。

椒目膏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峻下消積的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能強力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對於積滯頑固、腹脹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一般需配合其他藥物調和其毒性,並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調整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椒目膏主治功效分析

椒目膏,出自《楊氏家藏方》,其組成為椒目(即花椒之目)、石菖蒲及巴豆。此方劑主治病證為耳內如風雨聲、如鐘聲,以及暴聾等症。分析其治療原理,可從各味藥的藥性與功效入手:

花椒(椒目):味辛,性熱。具有溫中止痛、散寒止瀉、殺蟲止癢之功。在此方中,花椒之辛溫,能助陽散寒,溫通經絡,驅散耳竅之風寒,有助於緩解因寒邪阻滯、氣血不通所致的耳鳴耳聾。其溫陽散寒之性,能改善耳部微循環,促進氣血運行,達到疏通耳竅,恢復聽力的目的。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和胃、寧心安神之效。石菖蒲辛香走竄,能開通耳竅,驅散濕濁,有助於改善耳部因濕濁壅滯所引起的耳鳴。其開竅醒神之功,可促進耳部經絡之氣血流通,使聽覺功能得以恢復。此外,石菖蒲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對於因心神不寧所致的耳鳴,亦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巴豆:味辛,性熱,有毒。其峻下逐水、消癥破積、解毒散結之效。巴豆雖性猛烈,但在此方中僅用一枚,且取其連皮研末,意在緩其峻下之性,取其破積散結之功,以通利耳竅,祛邪外出。巴豆之峻下,能祛除耳竅積滯之痰濁瘀血,使經絡通暢,有助於改善因實邪阻滯所致的耳鳴耳聾。

綜合分析:

椒目膏以花椒之溫陽散寒、石菖蒲之開竅化濕、巴豆之破積通竅三藥合用,共同發揮溫通經絡、驅散邪氣、疏通耳竅之功效。方中花椒溫散,以驅除風寒邪氣;石菖蒲開竅,以利濕濁之壅滯;巴豆峻下,以祛除積滯之痰瘀。三藥相互協同,溫散、開竅、通利,使耳竅之氣血流通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耳內如風雨聲、如鐘聲,以及暴聾等症的目的。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祛除耳竅之邪氣,通暢經絡氣血,以達「通則不痛」、「通則聰」之效。此方外用,藥力直達病所,故可收效迅速。

此方之配伍,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針對病證之病因病機,選用具有相應功效之藥物,使藥物相互協同,發揮最佳療效。椒目膏雖藥力較強,但其組方精簡,配伍得當,為治療耳鳴耳聾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椒目1分,石菖蒲1分,巴豆(連皮研)1枚。
上為細末,以蠟搜為錠子。
塞耳內,1日1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目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椒目1分,石菖蒲1分,巴豆(連皮研)1枚。 主治:耳內如風雨聲或如鍾聲,及暴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