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丸

SHI CHANG P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脾經 18%
心經 18%
肝經 12%
大腸經 6%
胃經 6%
肺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菖蒲丸以石菖蒲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在於石菖蒲的藥性與功效:

  • 開竅醒神: 石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神志不清、昏迷、健忘、心悸等症狀,石菖蒲可有效改善。
  • 化濕開竅: 石菖蒲可化解濕邪,對於痰濕阻滯、頭昏腦脹、耳鳴等症狀,亦有療效。
  • 行氣止痛: 石菖蒲能行氣活血,對於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可起到止痛作用。

因此,以石菖蒲為主要藥材的石菖蒲丸,主要針對神志不清、痰濕阻滯、心悸等病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竅、行氣止痛的功效。

石菖蒲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協同增強益智健腦功效: 石菖蒲性辛溫,擅長開竅醒神,化痰開竅,而肉蓯蓉性溫,補腎益精,潤腸通便。兩者合用,可增強益智健腦之效,更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記憶力下降、頭暈腦脹等症狀,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2. 溫腎助陽,補益氣血: 肉蓯蓉能溫補腎陽,改善腎虛陽痿,而石菖蒲則能通竅開鬱,活血化瘀。兩者合用,可溫腎助陽,補益氣血,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療效。

石菖蒲丸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菖蒲開竅: 石菖蒲性寒,擅長開竅醒神,但若寒邪凝滯,則難以發揮其效力。附子性熱,溫陽散寒,可助石菖蒲通經活絡,溫煦心陽,以達開竅之效。
  2.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 附子溫補陽氣,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石菖蒲開竅醒神,可達扶正祛邪之效。同時,附子可補益腎陽,助腎精生化,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石菖蒲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石菖蒲則性寒,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作用。二者配伍,一溫一寒,相輔相成,可協同增強藥效,達到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目的。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花椒的辛香之氣,可引導石菖蒲的藥力直達病竈,增強其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功效。同時,花椒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防腐保鮮,提高石菖蒲丸的穩定性和療效。

主治功效


石菖蒲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聖濟總錄》、《奇效良方》、《楊氏家藏方》及《醫宗說約》等古籍所載,石菖蒲丸的功效不僅止於「小便滑數,腰膝少力」的範疇,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且不同配伍與劑型,其主治方向亦有差異。以下就石菖蒲丸的治療原理與主治功效進行分析:

核心藥材功效解析

  • 石菖蒲: 作為方劑的核心藥材,石菖蒲具有開竅醒腦、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辛溫之性,能通利心竅,化解痰濁,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恢復神智清明。
  • 肉蓯蓉: 補腎益精、強筋壯骨,能溫補腎陽,填精益髓,對於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具有療效。
  • 附子: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為大熱之品,能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邪,對於陽虛寒盛之證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 花椒: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其辛熱之性,能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並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

主要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石菖蒲丸主要有以下主治功效:

  1. 治療瘛病筋脈相引,強筋力,滋血脈: 《聖濟總錄》指出,石菖蒲丸能治療「瘛病筋脈相引」,此乃筋脈失養,氣血不足所致。方中肉蓯蓉能補腎益精,強筋壯骨;石菖蒲能開竅醒腦,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達到滋養筋脈,緩解抽搐的目的。
  2. 兼治虛勞諸風,牢牙齒,榮鬚髮: 石菖蒲丸具有平補諸虛的功效,能調和氣血,強壯筋骨,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活血益氣,潤澤肌膚」。其補益作用可以改善虛勞所致的各種症狀,並能堅固牙齒,滋養鬚髮。
  3. 治風虛,安寢寐,鎮心神,止恍惚,化痰滯: 許多古籍都提及石菖蒲丸能治療「風虛」,此乃因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常見症狀有失眠、心神不寧、恍惚等。石菖蒲能開竅醒腦,鎮靜心神;其他藥材則能補益氣血,化解痰濁,從而達到安神定驚、改善睡眠的功效。
  4. 治療小便滑數,腰膝少力: 這是石菖蒲丸的原始功效,方中肉蓯蓉補腎陽,附子溫陽散寒,配合石菖蒲的開竅醒腦,可以改善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頻數。
  5. 治療心脾虛冷,氣滯不散,時發疼痛: 《楊氏家藏方》指出,石菖蒲丸能治療心脾虛冷,氣滯不散所致的疼痛。方中多味辛溫之品,如高良薑、香附子等,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虛寒體質所致的腹痛有較好的療效。
  6. 治療小兒心氣不足,邪熱乘之則語遲,或腎不足則齒生遲:《醫宗說約》將石菖蒲丸應用於小兒語遲與齒遲,體現了石菖蒲丸能補益心腎,促進小兒生長發育。

治療原理總結

總體而言,石菖蒲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方中肉蓯蓉、附子等藥材,能補益腎陽,填精益髓,強筋健骨,對於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的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溫陽散寒,化解痰濁: 附子、花椒等藥材能溫中散寒,驅散體內寒邪,石菖蒲能化解痰濁,從而改善因寒濕痰阻所致的各種病症。
  3. 開竅醒腦,安神定驚: 石菖蒲能通利心竅,開竅醒腦,對於心神失養所致的失眠、恍惚等症狀具有療效。
  4. 調和陰陽,平衡機體: 石菖蒲丸通過補虛瀉實、溫陽散寒、開竅化痰等多種途徑,達到調和陰陽、平衡機體的目的,從而改善機體的各種不適症狀。

綜上所述,石菖蒲丸的功效不僅限於小便滑數、腰膝少力,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主要功效體現在補益氣血、強壯筋骨、溫陽散寒、開竅醒腦、安神定驚等方面,其治療原理在於調和陰陽、平衡機體。但由於古籍記載的劑型和配伍各有不同,在實際應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方可取得理想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石菖蒲(九節者佳)1兩半,柏子仁1兩,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百部1兩,山芋1兩,甘草(炙,銼)1兩,五味子(炒)1兩,貝母(去心)1兩,丹參1兩,人參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茯神(去木)1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遠志(去心)半兩。
平補諸虛,活血益氣,潤澤肌膚;久服輕身延年。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空心、食前熟水嚼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菖蒲丸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石菖蒲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組成:石菖蒲1兩,桂心1兩。 主治:肺寒不能發聲;兼治心疼。

石菖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石菖蒲(米泔浸半日,切片,焙)5兩,肉蓯蓉(酒浸半日,切,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蜀椒(取紅)2兩。 主治:小便滑數,腰膝少力。

石菖蒲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石菖蒲1兩,香附子(炒)1兩,陳橘皮(去白)1兩,高良薑(銼如骰子大,滴油炒紫色)1兩,半夏曲1兩,遠志(去心)半兩,白豆蔻仁半兩,蓬莪朮(煨香,切)半兩。 主治:心脾虛冷,氣滯不散,時發疼痛。

石菖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石菖蒲1兩,牛膝(2味切,同以酒浸1宿,焙)1兩,遠志(去心)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地骨皮1兩,生乾地黃(焙)1兩,菟絲子(酒浸,别搗末)1兩,白朮1兩。 主治:強筋力,滋血脈。主治:瘛病筋脈相引。

石菖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 石菖蒲丸(《聖濟總錄》卷一八五。)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組成:石菖蒲(九節者佳)1兩半,柏子仁1兩,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百部1兩,山芋1兩,甘草(炙,銼)1兩,五味子(炒)1兩,貝母(去心)1兩,丹參1兩,人參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茯神(去木)1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遠志(去心)半兩。主治:平補諸虛,活血益氣,潤澤肌膚;久服輕身延年。 。 主治:平補諸虛,活血益氣,潤澤肌膚;久服輕身延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