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豬腎丸

補益豬腎丸

BU YI ZHU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7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脾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2%
大腸經 11%
肝經 9%
胃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腎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豬腎丸中添加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 附子為溫熱藥,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之效。豬腎性寒,且腎虛多伴有陽虛,附子可溫補腎陽,促進腎氣運行,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症狀。
  2. 助藥力: 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性,附子可起到溫化藥性、助藥力發揮作用,使整體方劑更有效地補益腎氣,達到治療目的。

補益豬腎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腎: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生津養血的功效。對於腎氣不足、腰膝痠軟、小便頻數等症狀,黃耆能補益腎氣,提升腎臟功能。
  2. 提升藥效:黃耆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提升藥效。例如,黃耆與豬腎同用,可以加強補腎益氣,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進一步達到補益腎臟的效果。

補益豬腎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引血下行,補腎固精: 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引血下行、補腎固精的作用。對於腎虛導致的腰膝痠軟、精關不固等症狀,川牛膝能引血下行,滋補腎陰,固攝精氣,起到輔助補腎的作用。
  2. 活血通絡,改善腎臟血液循環: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腎臟的血液循環狀況直接影響其功能,川牛膝能改善腎臟周邊血液循環,促進腎臟的代謝和修復,提高腎臟功能。

補益豬腎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膀胱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效。其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如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能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耳鳴耳聾等症狀,並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因此,肉蓯蓉加入補益豬腎丸,可起到協同其他藥材,增強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改善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症。

補益豬腎丸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封閉藥效,防止藥力揮發: 蜂蠟具有較高的熔點,在丸劑製作過程中,能形成一層堅固的包衣,有效阻隔空氣和水分,避免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揮發或氧化,維持藥效穩定,延長保存時間。
  2. 潤滑劑,方便吞服: 蜂蠟的親脂性有助於丸劑表面光滑,降低摩擦力,減少吞服時的刺激和不適,提升患者的服藥體驗。

總體而言,蜂蠟在補益豬腎丸中起到封閉藥效和潤滑的作用,確保藥效穩定和方便服用。

補益豬腎丸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是為了其 溫腎壯陽 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腎經,能溫腎陽、散寒止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機能。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症狀,花椒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花椒還具有 活血化瘀 的作用,能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恢復。因此,在補益豬腎丸方劑中加入花椒,能夠更好地發揮溫腎壯陽、補益腎氣的作用。

「補益豬腎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白蒺藜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其能溫補腎陽,改善腎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配合方中其他補腎藥物,可加強補腎效果。
  2. 疏肝解鬱:白蒺藜還具備疏肝解鬱的功效。腎虛常伴隨肝氣鬱結,導致情緒低落、失眠多夢等症狀。白蒺藜能疏解肝氣,調暢氣機,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肝氣鬱結,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益豬腎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傳統《補益豬腎丸》主治「眼目昏暗」,此症在中醫理論中多與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相關,導致目失所養而視物不清。本方通過補益肝腎、溫陽益氣來改善眼部功能。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1.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 溫補腎陽,為全方提供溫煦之力
  2. 黃耆(切,酒浸,焙)1兩 - 補氣升陽,助陽氣上達目竅
  3. 牛膝(切,酒浸,焙)1兩 - 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
  4. 肉蓯蓉(切,酒浸,焙)半兩 - 補腎陽、益精血,溫而不燥
  5. 黃蠟半兩 - 作為賦形劑,兼能養肝
  6.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3分 - 溫中散寒,助陽氣通行
  7. 白蒺藜(炒)3分 - 平肝疏肝,明目祛風

配伍運用

  • 君藥:附子溫補腎陽,配合豬腎以形補形,共為君藥
  • 臣藥:黃耆、牛膝、肉蓯蓉助君藥補益肝腎、益氣溫陽
  • 佐使藥:白蒺藜清肝明目,蜀椒溫通經絡,黃蠟助丸成型

治療原理

  1. 溫補腎陽:附子、肉蓯蓉溫補腎中元陽,改善腎陽不足
  2. 補氣升陽:黃耆補益脾肺之氣,助清陽上達目竅
  3. 養肝明目:牛膝補肝益腎,白蒺藜平肝明目,共調肝腎
  4. 以形補形:豬腎為血肉有情之品,直補腎氣
  5. 溫通經絡:蜀椒辛溫,通絡散寒,助藥力運達目系

適應症分析

本方適用於肝腎陽虛型眼目昏暗,常見症狀包括:

  • 視物模糊,入暮尤甚
  • 畏寒肢冷,腰膝酸軟
  • 面色淡白或黧黑
  • 舌淡苔白,脈沉細

通過溫補肝腎、益氣明目的綜合作用,改善眼部氣血供應,從而解除眼目昏暗之症。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黃耆(切,酒浸,焙)1兩,牛膝(切,酒浸,焙)1兩,肉蓯蓉(切,酒浸,焙)半兩,黃蠟半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3分,白蒺藜(炒)3分。
上藥除蠟外,為末,用豬腎一對,蔥白五莖,各切細,以法酒炒欲熟,入蠟令溶盡,搗爛搜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豬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黃耆(切,酒浸,焙)1兩,牛膝(切,酒浸,焙)1兩,肉蓯蓉(切,酒浸,焙)半兩,黃蠟半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3分,白蒺藜(炒)3分。 主治:眼目昏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