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椒艾湯
JIAO 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熱 (3.4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20%
心經 14%
肺經 11%
胃經 11%
腎經 11%
心包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艾湯中包含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石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之效。椒艾湯為溫經散寒、止痛化瘀之方,石菖蒲的加入可增強方劑開竅醒神之效,使藥力更能通達病竈,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
- 化濕止嘔: 石菖蒲亦具有化濕止嘔之效,對於因寒濕內阻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椒艾湯中艾葉、胡椒等藥材均具溫熱散寒之效,石菖蒲的加入可平衡方劑的寒熱特性,避免過於燥烈,更能溫和地驅散寒濕,達到止嘔的效果。
椒艾湯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寒濕凝滯引起的疼痛、瘙癢,以及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花椒能有效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症狀。
- 配伍艾葉,增強療效:艾葉性溫,味苦,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花椒與艾葉配伍,相輔相成,溫經散寒的力量更強,能更有效地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治療效果。
椒艾湯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經痛等症狀,可起到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緩解疼痛。
- 驅寒止瀉: 艾葉還能溫脾胃、止瀉痢。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艾葉可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達到止瀉目的。
因此,椒艾湯中加入艾葉,可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有效治療寒凝血瘀、脾胃虛寒等病症。
椒艾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解表散寒,助陽氣升發: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脾經,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之效。與椒、艾等溫熱藥材相配伍,能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力,驅散寒邪,使陽氣上升,改善畏寒、肢冷、頭昏等寒症。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蔥白味辛,可與椒、艾等辛辣藥材相配伍,起到引導藥性直達病所的作用,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蔥白的使用,不僅能提高藥效,還能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治療寒性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艾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遍身生瘡疥,或下部濕癢,腳氣」,此類病症多因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所致。古代醫家認為,瘡疥濕癢多與濕熱浸淫、風邪外襲有關,而腳氣(非現代所指維生素缺乏症)則常因濕濁下注,鬱而化熱,導致下肢腫脹、瘙癢甚至潰爛。本方以「淋渫」(即外洗)之法,直接作用患處,透達腠理,發揮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椒(花椒):
- 性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溫中散寒、殺蟲止癢之效。其辛烈之性可透達毛孔,驅除風濕之邪,外用更能抑制皮膚寄生蟲(如疥蟎),緩解瘙癢。
艾葉:
- 味苦辛溫,歸肝、脾、腎經,能溫經通絡、祛濕止癢。艾葉芳香燥烈,可燥濕化濁,其揮發成分對皮膚真菌、細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故用於濕瘡、陰部瘙癢等症。
石菖蒲:
- 辛溫芳香,歸心、胃經,善化濕豁痰、開竅辟穢。外用可助川椒、艾葉宣透皮膚濕濁,尤適於濕熱鬱閉肌表之瘡癢。且其芳香之性可提振氣機,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蔥白:
- 辛溫通陽,能發汗解表、散寒通絡。此處取其輕揚之性,助藥力外透肌膚,兼能溫通血脈,改善局部濕郁血滯之腫癢。
協同作用與方義
- 辛溫宣散為主:全方以辛溫藥物為主,通過溫通之力開泄腠理,使風濕之邪外透。
- 燥濕殺蟲為輔:川椒、艾葉配伍,增強燥濕殺蟲之效,針對濕熱蟲毒所致的皮膚潰爛、瘙癢。
- 外治法直達病所:以煎湯淋洗患處,藥力直透皮竅,避免內服辛溫耗氣之弊,尤適於體表濕瘡。
總結
椒艾湯藉辛溫燥濕、殺蟲止癢之品,外洗以祛除肌膚風濕熱毒。其組方邏輯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針對濕濁鬱表之病機,以局部用藥速取效驗。
傳統服藥法
石菖蒲1兩(銼),川椒2錢半,艾葉2錢半(銼),蔥白7握。
祛風濕。
上用水3升,煎數沸,淋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艾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石菖蒲1兩(銼),川椒2錢半,艾葉2錢半(銼),蔥白7握。 主治:祛風濕。主治:遍身生瘡疥,或下部濕癢,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