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艾囊

椒艾囊

JIAO AI N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心經 13%
胃經 6%
肺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6%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艾囊中加入艾葉,是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血、消腫生肌的藥性。

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而椒艾囊常用於治療寒性腹痛、痛經、跌打損傷等症,艾葉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止痛止血作用可以止痛止血,促進傷口癒合;消腫生肌作用可以消腫散瘀,促進組織再生。因此,艾葉是椒艾囊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椒艾囊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散寒濕,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艾葉則性溫,味苦,入脾、肝、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二者合用,可溫經散寒,止痛止癢,有效緩解因寒濕入侵引起的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2. 驅蟲止癢: 花椒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可殺滅寄生蟲,並抑制其生長繁殖。艾葉則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預防感染。二者配合使用,可有效驅除蟲害,減輕瘙癢症狀。

椒艾囊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 烏頭性溫,入經絡,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椒艾囊用於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邪,烏頭的溫熱之性可加強散寒之力,提升療效。
  2. 通絡止痛: 烏頭能通經活絡,祛風散寒,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椒艾囊也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烏頭的加入可增強其通絡止痛之效,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艾囊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腳氣、風氣、毒氣」,乃古代針對下肢寒濕痹痛、風邪侵襲所設。腳氣非現代所指維生素缺乏症,而屬中醫「腳氣病」範疇,表現為足脛腫重、麻木冷痛,多因濕濁下注或風寒外襲;「風氣」泛指風邪夾雜寒濕導致的關節遊走疼痛;「毒氣」則指邪氣鬱久化毒,局部气血痺阻之痛症。此方透過外裹足脛,借藥熱之力驅散寒濕、通絡止痛。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川椒(一斤)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經,具溫中散寒、除濕止痛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本品為君藥,以其大辛大熱之性滲透肌膚,直達經絡,破除下肢寒濕凝滯,改善气血不通之痛。

  2. 艾葉(半斤)
    性辛溫,歸肝、脾、腎經,為溫經止血、散寒除濕要藥。《名醫別錄》稱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此處揉碎使用,取其芳香溫通之性,協同川椒增強溫煦之力,兼能引藥入絡。艾絨質地鬆軟,易於燃燒緩釋熱力,形成持續溫熱刺激。

  3. 草烏(二兩,粗末)
    辛熱大毒,歸心、肝、腎經,功善祛風除濕、溫經止痛。《本草匯言》謂其「通行經絡,透達關節」。此方用粗末而未直接接觸皮膚,透過微火烘烤緩釋藥性,其烏頭鹼成分揮發後可減毒性存藥效,發揮強效鎮痛作用,針對「痛甚者立止痛」之症。

治療原理:

  • 熱藥外熨,透達經絡:三藥皆屬辛溫熱性,經微火烘烤產生溫熱藥氣,由足底湧泉、足脛諸穴(如三陰交、懸鐘)滲入,溫通十二經脈,驅散寒濕。
  • 「包袱」裹覆,引邪外透:足部為陰經交會之所,易積寒濕。藥囊密裹形成局部溫熱環境,逼邪從毛孔疏散,符合《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敷貼理論。
  • 風毒並治,標本兼顧:川椒、艾葉除濕通絡治其本,草烏祛風止痛治其標,共奏散寒、燥濕、祛風、止痛之效。

應用特點:

  • 「烘踏於上」動態加溫:藉患者自身踩踏壓迫藥囊,使藥力均勻滲透,結合微火維持熱力,勝於靜置溫敷。
  • 頻次靈活調整:痛劇時密集使用,緩解後改為間歇包覆,符合中醫「衰其大半而止」的治療思想。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必如內治」的用藥智慧,以熱引熱、開泄腠理,對寒濕風毒蘊結之下肢痺痛具獨到療效。

傳統服藥法


艾葉(揉)半斤,川椒1斤(淨),草烏(為粗末)2兩。
上和裝成套,如包袱,裹足底及足脛,不得用履,即用火烘踏於上,下有微火,椒、艾得微火,自然熱氣入足,而寒濕氣、諸風毒氣皆疏散矣,痛甚者立止痛。止後仍要2-3日一為之,或每夜包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艾囊, 出處:《醫統》卷五十九。 組成:艾葉(揉)半斤,川椒1斤(淨),草烏(爲粗末)2兩。 主治:腳氣、風氣、毒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