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丸

定風丸

DING F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8.4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脾經 20%
心經 20%
肝經 13%
胃經 6%
肺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風丸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烏頭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不利等症狀,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定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引起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烏頭在此方劑中起到了驅散風寒、止痛止痺的作用。
  2. 溫經通絡:烏頭還具備溫經通絡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定風丸中加入烏頭,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其治療作用。

然而,烏頭為劇毒藥物,使用時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後使用,避免藥物中毒。

定風丸中加入附子,是基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藥性。

附子為烏頭類藥材,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其溫陽散寒之力強,可溫補心陽,助陽氣化寒濕,對於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風寒濕痺、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附子亦可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衰微、脈微欲絕等危重病症。定風丸的組成中,附子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溫陽散寒、祛風止痙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語言不清等病症的目的。

定風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祛風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花椒可以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濕邪,起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2. 助藥力,增強療效:花椒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起到助藥力、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花椒與川芎、白芷等藥材配伍,可以更有效地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因此,定風丸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祛風止痛,並增強藥效的作用,對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等症狀效果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風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定風丸主治「半身不遂,日夜疼痛不絕聲者」,此症屬中風後遺症或風寒濕邪深入經絡,導致氣血瘀滯、肢體偏廢並伴有劇烈疼痛。古代醫家認為「風邪」為百病之長,此處「定風」意指平息內風、驅散外風,兼以通絡止痛。方中重用辛熱峻烈之品,旨在溫通經脈、逐寒濕、破沉痾,適用於陰寒凝聚、經絡閉阻之重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配伍

  • 川烏、附子、草烏:三者皆為大辛大熱之品,具強力溫經散寒、逐濕止痛之效。生用毒性峻烈,經生薑煮製後減毒,仍保留其通行十二經之力,針對寒濕痺阻之頑固疼痛。
  • 川椒:辛溫走竄,輔助烏、附溫中散寒,兼能「開腠理、通血脈」,增強全方透達關節之力。
  • 酒糊為丸、酒送服:酒性辛熱,能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強化溫通效果。

2. 方劑作用機理

  • 溫陽破陰:烏、附協同,攻逐經絡中沉寒痼冷,解除陰寒凝滯所致的疼痛與癱瘓。
  • 風濕並治:風寒濕邪膠著筋骨,非辛熱不能開泄,此方以「熱攻寒」之理,散外邪、通氣血。
  • 劑量與服法考量:綠豆大丸劑量小(每服9丸),分次頻服,既緩和峻藥之性,又持續藥力;空腹服使其速達下焦與肢末。

3. 治療方向推論

此方適用於「寒極痛極」之證,推測患者除半身不遂外,當有肢冷、苔白滑、脈沉緊等陰寒體徵,屬「真陽虛衰、寒凝血瘀」之理。方中未用補益藥,純以攻邪為先,可能需配合後續調養以固本。


總結

定風丸以峻藥溫通為核心,針對寒濕痺痛之急症,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其組成強調藥物配伍的協同與制毒,並借酒勢引導藥力,顯示古代對風濕頑痺的「以熱勝寒」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川烏1兩5錢,附子1兩5錢,草烏(俱生薑煮過用)1兩5錢,川椒1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9丸,不可多服,空心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定風丸有毒,使用時要注意用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半身不遂

相同名稱方劑


定風丸, 出處:《遵生八箋》卷十八。 組成:川烏1兩5錢,附子1兩5錢,草烏(俱生薑煮過用)1兩5錢,川椒1兩。 主治:半身不遂,日夜疼痛不絕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