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牙疼塞耳丸」方劑中加入烏頭,乍看之下令人費解,因為烏頭屬劇毒藥物,傳統醫學上多用於外敷止痛,而非內服。
然而,此處烏頭並非直接服用,而是以「塞耳」的方式,利用其辛散通竅之性,疏通耳道與牙齒相通之經絡,達到引痛外出的效果。
此法源自古方「烏頭散」,其以烏頭、細辛等藥物製成藥末,用於塞耳止痛,主治耳聾、牙痛等症。
因此,牙疼塞耳丸中加入烏頭,並非直接入藥,而是利用其特殊藥性,達到治病目的。
牙疼塞耳丸中加入蜈蚣,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熱,止痛消腫:蜈蚣性寒,味辛,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牙痛多因風熱上炎、牙齦腫痛所致,蜈蚣可直達病竈,疏散風熱,消腫止痛。
二、引藥入耳,治標兼治本:牙痛塞耳丸為外用藥,蜈蚣可引藥入耳,一方面直達耳部,消炎止痛,另一方面也可通過經絡循行,將藥力引至牙齦部位,從根源上解決牙痛問題。
牙疼塞耳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止痛消腫: 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止痛的功效。牙疼多因風熱上攻、齒齦腫痛所致,全蠍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牙痛症狀。
- 引藥入耳,直達病所: 全蠍味辛,能引藥入耳,直達患處,加強藥效。牙疼塞耳丸是以塞耳的方式使用,全蠍能將藥力引導至耳部,並通過耳部與牙齒的經絡聯繫,達到治療牙痛的目的。
因此,全蠍在牙疼塞耳丸中發揮着疏散風熱、止痛消腫和引藥入耳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牙痛症狀。
牙疼塞耳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雄黃性溫燥,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瘀的功效。對於牙疼所致的腫痛,雄黃能有效消散腫脹,減輕疼痛。
- 引火歸原:牙疼常伴有耳鳴、耳痛等症狀,這與肝經熱盛有關。雄黃入肝經,能引火歸原,疏通經絡,緩解耳部疼痛。
因此,牙疼塞耳丸中加入雄黃,可以起到消腫止痛、引火歸原的雙重功效,緩解牙疼及相關症狀。
牙疼塞耳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之效。牙痛常因寒邪入侵,導致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發作,花椒入藥可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二、 麻醉止痛:花椒中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將花椒塞入耳中,其麻醉作用可傳導至患牙,起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花椒還有消炎殺菌之效,對於牙痛引起的炎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牙疼塞耳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劑主治「骨槽風陰症」,兼治「耳聾」。
- 骨槽風陰症:
- 「骨槽風」泛指牙槽骨及周圍組織的慢性潰瘍、腫痛、流膿等症,屬中醫外科「陰疽」範疇。
- 「陰症」指病程遷延,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晦暗,伴隨虛寒之象(如畏寒、脈沉遲)。此類病症多因寒毒凝滯、氣血瘀阻所致。
- 耳聾:
- 本方以塞耳法施治,推測其針對「寒閉耳竅」或「痰瘀阻絡」型耳聾,可能與寒邪上擾清竅或局部氣血不通相關。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辛熱攻毒、通絡散結」為核心,利用外用塞耳法,透過耳竅經絡(如少陽經)間接作用於病灶。
藥物配伍邏輯:
- 川烏底、草烏尖:
- 辛熱大毒,擅祛風寒、散陰邪、止痛,針對「骨槽風陰症」的寒凝特性。
- 蜈蚣頂、全蠍梢:
- 蟲類藥走竄力強,能通絡破結、搜風解毒,破除陰疽痰瘀之滯。
- 雄黃:
- 辛溫有毒,可燥濕殺蟲、解毒散結,輔助化解寒濕鬱久之毒。
- 川椒:
- 溫中散寒,助烏頭類增強溫通之力,兼殺蟲止癢。
- 川烏底、草烏尖:
製法與用法特點:
- 倦紙蘸醋炙乾:
- 醋能軟堅散結、引藥入肝經(肝經絡頜面),炙乾後減輕毒性,保留藥性。
- 塞兩耳:
- 耳為宗脈所聚,透過耳竅經絡(如少陽經)間接影響頜面,避開口服毒性,發揮局部通絡散寒之效。
- 倦紙蘸醋炙乾:
三、推論可能功效機制
此方藉由「溫通散寒、開竅解毒」改善以下病理環節:
- 寒毒外散:辛熱藥性驅散陰寒凝滯,緩解骨槽風的冷痛腫硬。
- 通絡止痛:蟲類藥直達病所,破除氣血瘀阻,改善耳竅與牙槽的經絡閉塞。
- 局部刺激:塞耳後藥物氣味或微量成分通過黏膜吸收,刺激耳部經絡反射,間接調節病灶氣血。
總結: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法」與「以毒攻毒」思維,針對陰寒痰瘀互結之症,利用耳竅與經絡聯繫,間接化解深部痼疾,為古代特殊經驗用方。
傳統服藥法
川烏底、草烏尖、蜈蚣頂、全蠍梢、雄黃、川椒。
倦紙,蘸醋炙乾。
塞兩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牙疼塞耳丸, 出處:《理瀹》。 組成:川烏底、草烏尖、蜈蚣頂、全蠍梢、雄黃、川椒。 主治:骨槽風陰症者;亦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