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風門頂」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其能驅除體內外之蟲毒,並消滅致病菌,故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病、蛇蟲咬傷等疾病,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奏驅邪解毒之功。
- 散風止痛: 雄黃亦有散風止痛之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因此,在「風門頂」方中,雄黃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散風止痛、驅邪解毒之目的。
中藥方劑「風門頂」包含烏頭,主要是基於烏頭的藥性特點:
- 祛風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強烈的祛風散寒、止痛作用。對於風寒襲表、經絡痹阻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烏頭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 通經活絡: 烏頭能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經脈阻滯,烏頭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解除疼痛的作用。
因此,在「風門頂」方劑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來治療風寒濕痹所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風門頂」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燥,能清熱除濕,止癢止痛,對於風濕、濕疹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疼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風門頂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白礬可以幫助祛除風濕之邪,止痛止癢。
-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有止血作用。風門頂方劑中白礬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防止病情加重。
「風門頂」方劑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袪風止痙: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之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達風邪所至之處,散寒解痙,故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
二、消痰開竅: 天南星具有消痰開竅之效,可用於治療痰迷心竅、神志昏迷等症。風門頂方劑往往用於治療痰濁阻滯、神志不清等症,天南星的加入可有助於化痰開竅,恢復神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風門頂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攻「痰症」,尤其針對風痰壅盛、痰厥昏仆或頑痰閉阻經絡之證。古代醫家可能用於痰濕內阻所致之眩暈、癲癇、肢體麻木,或痰迷心竅引起的突然昏厥。其藥性峻烈,以「開竅豁痰、祛風通絡」為核心,適合痰濕偏寒、體實邪盛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2錢)
- 辛溫有毒,入心肝經,傳統用於解毒辟穢、燥濕祛痰,兼能殺蟲。
- 在此方中,借其溫燥之性,攻逐深伏之痰濁,尤擅治風痰上擾之證。
川烏、草烏(各2錢)
- 大辛大熱,具強力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之效,並能麻醉止痛。
- 二烏協同,針對痰濕挾風寒阻絡之肢體痹痛或痰厥肢冷,透過溫通經絡以助痰濕消散。
明礬(3錢)
- 酸澀寒,傳統用於化痰開閉、收斂止血。
- 與雄黃配伍,一溫一寒,既能化解頑痰,又可制約雄黃、二烏之燥烈,防止痰熱化火。
膽星(3錢)
- 由天南星製成,苦涼微辛,長於清化熱痰、息風定驚。
- 用於緩解二烏、雄黃之毒性,同時增強化痰息風之效,針對痰熱蒙蔽清竅之證。
白信(砒霜,1錢)
- 劇毒大熱,古代微量用於劫痰平喘、攻逐沉寒痼冷。
- 此方取其「以毒攻痰」之力,破痰積、通閉結,但須嚴格控制劑量,避免蓄積中毒。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機制
- 峻藥攻痰:全方以雄黃、二烏、白信為主,溫熱毒性藥物直搗寒濕痰濁,適用於痰濕膠結難化之實證。
- 寒熱制衡:明礬、膽星之寒涼,既防溫燥太過,又助分化痰熱,形成「溫開為主,涼降為輔」的雙向調節。
- 酒引藥勢:冷酒送服,酒性辛散助藥力通行經絡,同時「冷服」可能為減緩藥物燥烈上衝之性。
結論:此方為古代「痰症」峻劑,通過溫通、毒攻、寒制三法並行,專治風痰壅滯、寒濕閉阻之頑固痰證,體現「痰瘀非溫不化,頑痰非毒不破」的用藥思路。然須強調,此類含劇毒成分的方劑,需在嚴格辨證及經驗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2錢,川烏2錢,草烏2錢,明礬3錢,膽星3錢,白信1錢。
上為細末。
每服5分,冷酒少許,調薑白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風門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雄黃2錢,川烏2錢,草烏2錢,明礬3錢,膽星3錢,白信1錢。 主治:痰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