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效四神丸

大效四神丸

DA XIAO SI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9%
心經 14%
腎經 14%
胃經 14%
肺經 9%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效四神丸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是烏頭的藥性辛溫,具有祛寒止痛、散風解表、溫經通絡之效,可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靈等症狀。

此外,烏頭性峻烈,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降低其毒性,發揮其藥效。 大效四神丸中烏頭的加入,是根據其藥性及臨牀應用經驗,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疾病,需由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大效四神丸中加入花椒,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腹痛、腹瀉等症狀,花椒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2. 殺菌止癢:花椒具有殺菌止癢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緩解皮膚瘙癢。對於一些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花椒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大效四神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燥濕、祛風止痛的功效。

蒼朮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其燥濕健脾之功,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同時,蒼朮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大效四神丸中加入蒼朮,可以起到健脾燥濕、祛風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寒、食慾不振等疾病的效果。

大效四神丸方劑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四神丸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消化不良等症。而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故而加入方劑中,可增強其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進一步改善脾胃虛寒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效四神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元氣血氣交冷」所致諸症,蓋因下元虛憊、陽氣不足,導致腰膝沉重、步履乏力、手足痠痛,兼有夜尿頻多。其病機核心在於腎陽虛衰兼寒濕內阻,陽氣不振則氣血運行遲滯,寒濕下注則筋骨失於溫煦。方中「壯神益氣、添精髓」之效,乃通過溫補命門、散寒除濕以恢復下焦機能,進而提振整體氣力與耳目功能。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探討

  1. 草烏(炮製後用)
    性辛熱,有大毒,經鹽炒炮製後毒性減而保留溫通之性,善逐深層寒濕、通絡止痛。針對「手足痠痛、腰膝重沉」屬寒濕痹阻者,能開通經絡凝滯。

  2. 蜀椒(即花椒)
    辛溫走竄,溫中散寒,專入腎經,《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與草烏協力驅散筋骨寒濕,兼助命門之火。

  3. 蒼朮
    苦溫燥烈,健脾燥濕力強,針對「行步無力」屬濕濁困脾者,能升陽除濕,使脾氣健運以資腎精。與乾薑合用以溫化痰濕。

  4. 乾薑
    守而不走,溫中回陽,助草烏、蜀椒增強溫裡散寒之效,並固護中焦,防寒藥傷胃。

配伍邏輯與運鹽炒製之巧

  • 鹽炒法:鹽性下行入腎,先炒藥再煅鹽,既引藥入下焦,又以鹽之鹹寒緩和諸藥燥烈之性。夏季去鹽防過鹹傷陰,冬季留鹽三分,取其「鹹味入腎」助溫補之功。
  • 醋丸協力:醋味酸收,既可助藥入肝腎,又能緩解辛散過度,使藥力持久作用於下焦。

綜論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腎陽、散寒濕」為軸心,草烏、蜀椒直攻寒濕痹阻;蒼朮、乾薑從中焦健脾化濕以斷濕源;鹽與醋為引經之媒,使藥力專注下焦。腎陽得補則氣血自生,寒濕得散則筋骨自健,故能改善元氣虛冷諸症。此方體現「標本同治」思路,兼顧驅邪與扶正,尤宜於陽虛寒濕之體質。

傳統服藥法


草烏、蜀椒、蒼朮、乾薑各等分。壯神益氣,添精髓,倍氣力,令耳目聰明。
上用鹽半斤,先著鍋內炒欲乾,先將草烏炒赤色,次入蒼朮,次入乾薑,再入椒炒,候椒香熟為度,都傾出,紙襯地上,出火毒;夏月俱篩去鹽,冬月三分,存一分在藥內,同為末,用法醋搗熟為丸,如梧桐子大;如難丸,入少薄糊和之。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得。如久服,夜臥再服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效四神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大效四神丸期間,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大效四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一引《聖惠》。 組成:草烏、蜀椒、蒼朮、乾薑各等分。 主治:壯神益氣,添精髓,倍氣力,令耳目聰明。主治:丈夫婦人,元氣血氣交冷,腰膝重沉,行步無力,手足痠痛,下元虛憊,小便夜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