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紅丸

椒紅丸

JIAO 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4%
心包經 7%
腎經 7%
膀胱經 7%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紅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椒紅丸中含有辛辣燥熱的藥物,如辣椒、花椒等,容易導致熱毒內蘊,生地黃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滋陰補血: 生地黃可滋陰養血,補益心腎,對於因熱毒損傷導致的陰虛血燥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面色蒼白等,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椒紅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散寒邪: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散寒邪、止痛止癢的功效。在椒紅丸中,花椒主要用於溫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2. 增強藥效: 花椒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紅花、桃仁等,共同作用,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花椒的溫性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更好地發揮其他藥物的藥效。

椒紅丸中添加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可祛除脾胃濕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因脾胃濕困所致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行氣止痛:蒼朮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脅痛等症狀。

因此,蒼朮在椒紅丸中起到燥濕健脾、行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紅丸之傳統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眼生黑花」,即視物昏花、眼前見黑點或黑影飄動之症。此類症狀多與肝腎虧虛、陽氣不足或濁陰上擾所致,屬中醫「內障」或「視瞻昏渺」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腎陽,益精明目

  • 川椒(椒紅):辛熱入腎,溫陽散寒,助命門之火,兼能「引火歸元」以止虛陽上浮之目昏。
  • 巴戟、附子:補腎壯陽,強筋骨。附子大熱,通行十二經,驅內寒;巴戟補腎精,二者合用固下焦元陽,改善腎虛目暗。
  • 硫黃:助命門真火,與川椒、附子共成「溫腎鐵三角」,針對腎陽不足之根。

2. 鎮攝浮陽,潛降濁陰

  • 磁石:質重潛陽,益腎納氣,兼能「明目聰耳」,防虛陽上沖擾目,並引藥入腎。
  • 白蒺藜:平肝疏風,善治目疾,針對肝鬱或風邪所致視物不清。

3. 調和氣機,化濕通絡

  • 厚朴:苦溫燥濕,行氣消滯,防補藥壅膩,亦能降肺胃之氣,助濁陰下行。
  • 茴香子:溫中理氣,散寒止痛,助川椒通陽,使氣機流暢。

4. 引經與佐使配伍

  • 羊腎:以形補形,補腎填精,為「血肉有情之品」,增強補腎明目之效。
  • 鹽花:鹹入腎經,引諸藥下行歸腎,兼助磁石潛陽。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腎陽、鎮浮陽」為主軸:

  1. 治本:腎陽虛衰則精血不升,目失所養。川椒、附子、硫黃等溫補命門,使精氣上承於目。
  2. 治標:磁石、蒺藜協同平肝潛陽,防虛火擾目;厚朴、茴香調暢氣機,防濕濁蒙竅。
  3. 輔助:羊腎膏為丸,兼顧補養與載藥上行,佐鹽花引藥入腎,形成「補而不滯、溫而不燥」之效。

適用病機:腎陽不足,兼肝風或濕濁上泛,導致目睛失養、黑花繚亂。

傳統服藥法


川椒(微炒去汗,取紅)5兩,磁石3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巴戟2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硫黃2兩(微炒,細研),厚朴3兩(去粗皮,塗生薑汗,炙令香熟),茴香子2兩(微炒),鹽花2兩。
上為末。以羊腎3對,去盡筋膜,細研,用好酒2升相和,於銀鍋內熬成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前列腺炎耳聾神經性厭食症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腎絲球腎炎骨質疏鬆症睡眠障礙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腹瀉頻尿身體消瘦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食慾不振

相同名稱方劑


椒紅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地黃2斤(洗淨,焙乾),川椒1斤(去合口并目,焙乾),蒼朮3斤(米泔浸3日,焙乾)。 主治:眼生黑花。

椒紅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川椒紅2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 主治:補暖下元。主治:下焦虛寒,臍腹(疒丂)痛,小便滑數。

椒紅丸,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椒(去目,炒出汗)半兩,款冬花1兩,紫菀(去苗及枯燥者)1兩,乾薑1兩,礬石(火煅1伏時)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細辛(去苗)半兩,皂莢(去子,酥炙)半兩。 主治:腎咳、寒嗽,咳則腰背相引疼痛,惡寒,唾冷沫,小便數,脈緊。

椒紅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四引《醫學切問》。 組成: 椒紅丸(《普濟方》卷二二四引《醫學切問》。)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四引《醫學切問》。組成:川椒3兩,巴戟(去心)1兩,茴香1兩,川楝子肉1兩,山藥1兩。主治:安五臟,壯筋骨,明目去昏,進飲食。 。 主治:安五臟,壯筋骨,明目去昏,進飲食。

椒紅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川椒紅2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2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粗皮,炙乾),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巴戟1兩,木香1兩,硫黃1兩(細研,水飛過),磁石2兩(燒,醋淬7遍,細研,水飛過),鹿茸2兩(去毛,塗酥,炙微黃)。 主治:壯腰腳,明耳目,暖下元。主治:虛冷。

椒紅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椒紅1兩(微炒),沉香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蓬莪朮1兩,訶黎勒皮1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高良薑半兩(銼),肉豆蔻半兩(去殼),丁香半兩,白朮1兩,麝香1分(研入)。 主治:補虛損,暖下臟,逐痼冷,進飲食。主治:婦人血風,氣攻脾胃,臟腑虛冷,全不思食,臍腹多痛,體瘦無力。婦人血氣不調,風冷邪氣,乘虛客搏,脅肋時脹,面色萎黃,肌體羸瘦,怠惰嗜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