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椒黃丸
JIAO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65)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8%
胃經 9%
心包經 9%
腎經 9%
脾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黃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 溫中散寒,止痛消脹: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消脹,有助於驅除寒邪,緩解因寒邪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
- 殺蟲止癢,解毒消腫: 花椒具有較強的殺蟲止癢,解毒消腫功效,能有效抑制寄生蟲的滋生,並可治療皮膚病,例如濕疹、癬症等。
因此,椒黃丸中加入花椒,可增強其溫中散寒、止痛消脹、殺蟲止癢等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椒黃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椒黃丸中含有多種辛熱藥物,如川椒、黃連等,容易造成燥熱傷陰,生地黃可緩解這些藥物帶來的燥熱,防止其傷陰耗血。
- 滋陰補腎: 生地黃能滋陰補腎,緩解椒黃丸中辛辣藥物對腎陽的刺激,保護腎陰,防止腎陰虛損。同時,滋陰也能更好地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生地黃的加入,可有效平衡椒黃丸的寒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滋陰補腎,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椒黃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椒黃丸主治一切內外翳膜遮障,包括眼睛因風熱、寒濕或虛損引起的翳膜(如角膜混濁、白內障初期症狀)、眼睛碜澀疼痛(異物感、乾澀刺痛)、羞明怕日(畏光)、胬肉攀睛(翼狀胬肉,結膜增生組織侵犯角膜),以及冷熱淚(因寒或熱引起的異常流淚)。此方作用於緩解眼表炎症、改善局部氣血循環與代謝障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蜀椒(花椒)
- 性味歸經:辛熱,入脾、胃、腎經,具溫中散寒、止痛殺蟲之效。
- 眼部作用:
- 辛溫之性可宣散眼部寒濕鬱滯,改善因寒邪導致的翳膜、冷淚。
- 局部刺激作用可能促進眼周氣血運行,緩解胬肉及碜澀疼痛。
- 花椒所含揮發油(如檸檬烯、芳樟醇)具有輕微抗菌消炎作用,或能輔助控制眼表感染。
熟乾地黃
- 性味歸經:甘微溫,入肝、腎經,長於滋陰補血、填精益髓。
- 眼部作用:
- 肝開竅於目,其補血養肝之功可改善肝腎不足導致的眼目昏花、乾澀。
- 滋陰潤燥特性可制約蜀椒之燥熱,防止辛溫過度傷陰。
- 現代角度,熟地含多糖與苷類成分,或能調節局部免疫,促進組織修復。
配伍邏輯與協同效應
- 溫潤並行:蜀椒辛散溫通,熟地滋潤養血,一動一靜,共調眼部氣血。溫散寒濕而不傷陰,補益肝腎而不滯邪。
- 標本兼治:針對「翳膜」「胬肉」等局部病變(標),以蜀椒散結通滯;對肝腎虛損或血虛(本),以熟地固本培元。
- 升降相因:蜀椒辛散上行,引藥達目;熟地質重下沉,滋養下焦,二者配合使氣機調和。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改善眼周微循環(蜀椒)、調節局部組織代謝(熟地),針對「寒濕瘀阻」與「肝腎虧虛」混合病機的眼疾。其蜜丸劑型緩和藥性,米飲送服顧護脾胃,服藥時機(食後臨臥)利於夜間修復。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臨床應用需進一步辨證。)
傳統服藥法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熟乾地黃(洗,切,焙)3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米飲送下。食後臨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胬肉攀睛
相同名稱方劑
椒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熟乾地黃(洗,切,焙)3兩。 主治:一切內外翳膜遮障,磣澀疼痛,羞明怕日,胬肉攀睛,及冷熱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