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芐丸

椒芐丸

JIAO 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2.0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肝經 21%
肺經 14%
腎經 14%
胃經 7%
心包經 7%
脾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芐丸中加入熟地黃,是為了補腎陰、滋腎精、填精髓。

熟地黃性味甘、溫,入肝、腎經,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椒芐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陽亢所致的耳鳴、耳聾、頭昏眼花、腰膝酸軟等症,而腎陰虛是導致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

熟地黃可以滋補腎陰,從根本上改善腎虛陽亢的病症,同時還能益精填髓,改善因腎精不足導致的耳鳴、耳聾等症狀。因此,熟地黃是椒芐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椒芐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體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牙痛、風寒濕痹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
  2. 消腫止痛,殺蟲止癢: 花椒亦具有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作用。對於由蟲咬、濕疹、皮膚瘙癢等引起的皮膚病,花椒能起到消炎止癢、驅除蟲害的效果。

因此,椒芐丸中包含花椒,旨在通過其溫中散寒、消腫止痛等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椒芐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椒芐丸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熱毒對人體的損傷。
  2. 滋陰生津: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椒芐丸中包含一些辛燥之品,如椒、芐等,容易耗傷津液。生地黃可以補充津液,避免藥物過於燥烈,維持人體陰液平衡,防止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芐丸(椒地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案,主用於「目昏多淚」,據傳江陵傅氏因目疾視物模糊、淚出不止,服此方後不僅症狀改善,甚至能「夜視物」,且高壽而目力不衰。其核心適應症為肝腎虧虛或風火上擾所致之目疾,尤其伴隨陰血不足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地黃

    • 性甘微温,歸肝腎經,長於滋補腎陰、填精益髓。
    • 針對肝腎陰虛之本,改善目失所養所致昏花、乾澀。
  2. 生地黃

    • 性甘寒,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輔助熟地滋陰,兼清虛火,防熟地之滋膩,並緩解血熱或陰虛內熱之淚多。
  3. 川椒

    • 性辛熱,歸脾腎經,能溫中散寒、補火助陽。
    • 在此方中作用特殊,與地黃之陰柔相配,一則辛散開鬱,暢通氣血上注於目;二則溫腎陽以助陰血化生(陽中求陰);三則其辛香之性能制地黃之膩滯,促進吸收。
    •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可減其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組合推論與機理

  • 陰陽並調:熟地、生地補陰爲主,佐以川椒少量溫陽,暗合「陰中求陽」之理,使陰血得陽氣推動而上濡目竅。
  • 動靜結合:地黃靜補肝腎,川椒動散風鬱,可疏通目中滯氣,改善淚液代謝。
  • 標本兼治:目昏多淚若因肝腎虛兼風擾,地黃治本填精,川椒治標散風,共奏明目止淚之效。

應用特點

  • 此方適用於「虛中夾鬱」之目疾,尤其久視傷血、肝腎不足,伴輕微風邪或氣滯者。
  • 鹽米飲送服,取其鹹入腎、米和胃,助藥力直趨下焦而滋養肝腎。

與相似方劑比較

  • 杞菊地黃丸:純滋陰明目,無溫通之力,適合純陰虛目昏。
  • 椒芐丸:因川椒之辛散,更適合陰虛兼氣滯或微寒者,具「補而不滯」之妙。

此方體現古代醫家「相反相成」用藥智慧,以辛熱佐甘寒,結構簡練而切中病機。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切,焙乾)、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生地黃(切,焙乾)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鹽米飲送下。
目昏多淚:江陵傅氏,家貧,鬻紙為業,好接待游士。一日,有客方中布袍,邀傅飲,傅目昏多淚,客教以此方,服不一月,目能夜視物,享年八九十,聰明不衰。
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椒地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明目的功效,適合於肝腎陰虛、目昏多淚者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芐丸, 出處:《審視瑤函》卷六。 組成:熟地黃(切,焙乾)、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生地黃(切,焙乾)各等分。 主治:目昏多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