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椒菊丸

神明椒菊丸

SHEN MING JIAO J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3%
脾經 13%
腎經 13%
胃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6%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明椒菊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針對寒邪凝滯、經脈阻滯所致的腹痛、寒肢、腰膝冷痛等症狀,花椒可溫通經脈,驅散寒邪,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行氣止痛:花椒亦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花椒能起到行氣止痛、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因此,神明椒菊丸中加入花椒,可有效地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神明椒菊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神明椒菊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炎症,菊花能協助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減輕患者的痛苦。
  2. 平肝明目: 菊花亦能平肝明目,對於因熱毒上攻導致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菊花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神明椒菊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神明椒菊丸主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生地黃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2. 滋陰降火: 風熱上攻往往伴隨著陰虛火旺,生地黃可滋陰降火,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咽喉灼痛、口渴等症狀,有助於恢復陰陽平衡。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神明椒菊丸中的加入,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清熱涼血、滋陰降火,達到治療風熱上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明椒菊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目疾,重點在於「睛不損而失明」,即眼睛結構未受損,卻出現視力喪失或嚴重衰退(「十分不見」),並涵蓋以下症狀:

  1. 冷淚:眼部無紅腫熱痛,卻頻流淚水,屬肝腎虛寒或風邪侵襲。
  2. 瞼緊瞼腫:眼瞼緊繃腫脹,可能與風濕熱鬱或氣血失調相關。
  3. 肝虛肝熱腎風攻注:指肝陰不足、虛熱內生,或腎中風邪上擾,導致眼部功能紊亂。
  4. 昏花:視物模糊不清,多因肝腎精血虧虛,目失濡養。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肝腎不足為本,兼顧虛熱、風邪為標的眼科病症,尤其適合「外無翳障而內盲」的虛性眼疾。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川椒(一兩):辛熱,歸脾、胃、腎經。
    • 溫補肝腎陽氣,散寒通絡,助目之氣血運行。
    • 辛散之性可化解眼部滯氣,改善瞼緊腫脹。
  • 甘菊(二兩):甘苦微寒,歸肝、肺經。
    • 清肝明目,兼能平抑肝陽,對肝熱昏花有效。
    • 與川椒寒熱並用,制約椒之燥性,協調陰陽。
  • 生地黃(一升):甘寒,歸心、肝、腎經。
    • 滋腎陰、養肝血,為補益肝腎之核心。
    • 涼血潤燥,可制約川椒之熱,防傷陰液。

2. 製法奧義

  • 地黃汁反覆浸焙
    • 使川椒、甘菊充分吸收地黃陰柔之性,轉化為「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性。
    • 地黃汁為陰血之萃,透過浸焙使藥物具「從陰引陽」之力,適合肝腎陰虛兼陽氣不暢之證。
  • 煉蜜為丸:蜂蜜甘緩補中,能增強滋養效力,緩和川椒辛烈之性。

3. 整體治療原理

  • 滋腎填精(生地黃)→ 養肝明目(甘菊)→ 溫通目絡(川椒):三者形成「補陰為基、通陽為用」的結構。
  • 寒熱並調:甘菊清熱、生地涼潤,佐川椒溫通,適用於虛中夾熱或寒熱錯雜之眼病。
  • 標本兼治
    • 治本:肝腎精血得充,目有所養。
    • 治標:川椒散風邪、通氣滯,甘菊清肝熱,改善局部症狀如瞼腫、冷淚。

此方邏輯嚴謹,通過藥性制約與製法工藝,將溫陽、滋陰、清熱融於一爐,正合「目為肝竅,受腎精所濡」的傳統理論,堪稱虛損性眼疾之妙方。

傳統服藥法


川椒1兩,甘菊2兩,生地黃(洗)1升。
上生地黃控斷水脈,入木臼內爛搗,或砂盆內爛研,以絹袋絞取自然汁,可得12兩以上,去滓不用;將川椒、甘菊入地黃汁內,浸少時流出,俟水脈斷,入慢火焙之,約八九分乾,再入地黃汁,再漉再焙,如此以汁盡為度,焙令透乾,木臼內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半月取效,見2-3分,服藥百日收全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神明椒菊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三引《家藏方》。 組成:川椒1兩,甘菊2兩,生地黃(洗)1升。 主治:目睛失明,而睛不損者,或十分不見,以及冷淚及瞼緊瞼腫,肝虛肝熱腎風攻註眼目及患昏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