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耳筒

TOU ER TO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胃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0%
腎經 10%
心經 10%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透耳筒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透耳筒常用於治療耳鳴、耳聾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寒邪侵襲、經絡不通有關。花椒溫經散寒,可緩解耳部疼痛,改善聽力。
  2. 祛風除濕:花椒還具有祛風除溼的作用。透耳筒方劑中,常搭配其他具有祛風除濕功效的藥材,如蒼耳子、白芷等,共同發揮祛風除濕、通鼻竅的作用,改善耳鳴、耳聾等症。

透耳筒是一種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耳部疾病,其組成中包含巴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巴豆具有較強的通導作用,能夠促進氣血循環,有助於改善耳部的血液供應,從而緩解耳鳴、耳塞等症狀。其次,巴豆的性質偏熱,能夠驅散寒邪,特別是對於由寒濕引起的耳部不適,具有顯著的療效。此外,巴豆亦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巴豆苷,具備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減輕耳部的炎症反應。

最後,巴豆在中醫中常被用於治療水腫、積液等病症,調理耳道內的積液問題。由於其具備的多重療效,使得巴豆成為透耳筒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幫助患者提高耳部健康及舒適度。

透耳筒方劑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開竅醒神: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透耳筒方劑多用於治療耳聾、耳鳴等症狀,而水菖蒲能通利耳竅,改善聽力,故而成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化濕止嘔:水菖蒲還具有化濕止嘔的功效,對於耳聾、耳鳴伴隨頭暈、噁心等症狀,水菖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提升治療效果。

總之,水菖蒲在透耳筒方劑中起著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達到治療耳聾、耳鳴等症狀的效果。

透耳筒是中醫中常用的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松香,主要是因為松香具有良好的黏結性和透氣性。有助於形成一種有效的外用藥膏或藥液,以便更好地透過耳道進入耳內,達到治療效果。

松香的性質溫和,具有化痰、通絡的功能。在耳朵疾病的治療中,松香可以幫助改善耳道的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從而減輕耳部的不適感。此外,松香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一定的驅風解表的效果,可以協助排除耳部的風寒濕邪,減少耳部炎症的發生。

綜合而言,松香作為透耳筒的重要成分,不僅在物理性質上提升了藥劑的透入能力,還在藥理作用上提供了多重的治療效益,使其在耳部疾病的中醫治療中更具有效性與針對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透耳筒」之主治功效分析

「透耳筒」一方,出自多部古籍,如《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証治準繩》、《雞鳴錄》、《雜病源流犀燭》、《沈氏尊生書》等,為治療耳疾的經典方劑。綜觀各醫家論述,此方主要針對腎虛導致的耳聾,以及耳中出現如風水聲、鐘鼓聲等鳴響症狀,療效顯著。

治療原理分析:

透耳筒的組方精簡,僅有四味藥:花椒、巴豆、水菖蒲、松香,但其藥性相互配合,具有溫腎散寒、開竅醒腦、逐水祛痰、消腫止痛之功,直擊病機要害。

  • 花椒: 味辛,性熱,歸腎經。其溫熱之性,能溫腎陽,散寒邪。腎開竅於耳,腎陽不足,寒邪侵襲,則耳竅閉塞,清陽不升,故見耳聾、耳鳴。花椒溫腎散寒,可助腎陽鼓動,驅散寒邪,使耳竅通利。
  • 巴豆: 味辛,性熱,有毒,歸胃、大腸經。此藥辛烈,具有峻下逐水、祛痰利咽之功。古人認為,水邪痰飲上犯清竅,亦可導致耳聾耳鳴。巴豆可將停滯之水邪痰飲排出體外,使耳竅得以清淨。此處用量極微,取其瀉下逐水之意,並非取其峻烈之性。
  • 水菖蒲: 味辛,性溫,歸心、胃經。其開竅醒腦,化濕和胃之效,能開通耳竅,使清陽上升。耳聾耳鳴,多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有關。水菖蒲能開通耳竅,使氣機調暢。且其化濕之功,可針對痰濕內阻導致的耳病。
  • 松香: 味苦、甘,性溫,歸肝、脾經。其具有消腫解毒、收斂傷口之功。此藥用於透耳筒,一方面取其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耳部因氣血阻滯而產生的疼痛不適;另一方面,其收斂之性,有助於收澀耳道內的分泌物,使耳竅保持清爽。

四藥合用,花椒溫腎散寒,巴豆逐水祛痰,水菖蒲開竅醒腦,松香消腫止痛,共同作用,使腎陽得振,寒邪得散,水邪得化,清陽得升,耳竅得通,從而達到治療耳聾、耳鳴的目的。

病機與主治:

古籍明確指出,「透耳筒」主治腎虛所致的耳聾,以及耳中如風水聲、鐘鼓聲等鳴響。此病機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 腎虛: 腎為先天之本,腎氣不足,精髓空虛,則耳竅失養,導致耳聾。
  • 寒邪入侵: 腎陽不足,不能溫煦,寒邪容易入侵,痹阻耳竅,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 痰濕上擾: 脾腎功能失調,水濕停聚,上犯清竅,亦可導致耳聾耳鳴。
  •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氣機升降失常,清陽不能上達耳竅,濁陰不得下泄,致耳竅閉塞。

透耳筒針對以上病機,通過溫腎散寒、開竅醒腦、逐水祛痰等作用,使病邪得去,氣機調暢,耳竅通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總結:

「透耳筒」為治療腎虛耳聾的經典方劑,其藥性平和,配伍精當,針對腎虛、寒邪、痰濕等病機,具有溫腎散寒、開竅醒腦、逐水祛痰、消腫止痛之功。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疏通耳竅,使氣機升降調和,從而達到治療耳聾、耳鳴的目的。此方外用,以筒狀塞入耳內,藥力直接作用於病所,故療效迅速。

傳統服藥法


椒目1錢,巴豆1錢,菖蒲1錢,松脂1錢(一方無松脂)。
上為末,攤令薄,卷作筒子。
塞耳內,日1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耳聾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透耳筒,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八。 組成:椒目1錢,巴豆1錢,菖蒲1錢,松脂1錢(1方無松脂)。 主治:腎虛耳聾,耳中如風水聲,或如鍾鼓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