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菖蒲根丸
CHANG PU G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十二引《備急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菖蒲根丸方中使用水菖蒲,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利水、止痛解痙等功效。其辛香之氣可直達心腦,醒神開竅,治療神志昏迷、健忘失眠等症狀。同時,其化濕利水之效可改善脾胃濕濁,利水消腫。此外,水菖蒲還具有一定的止痛解痙作用,可緩解頭痛、腹痛等症狀。
因此,菖蒲根丸方中加入水菖蒲,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化濕利水、止痛解痙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菖蒲根丸方劑中包含巴豆,原因如下:
- 破瘀通絡:巴豆性峻,能破瘀血,通經絡,與菖蒲根的化濕利水、通竅開竅之效相輔相成,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導致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較佳的療效。
- 引藥入經:巴豆辛熱,能引導藥力深入經絡,加強菖蒲根的藥效,使之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菖蒲根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耳聾」,其效描述明確:以藥丸塞耳,十日見效,若有黃汁流出即癒。古代認為耳聾與氣血瘀滯、痰濁阻塞耳竅有關,而菖蒲根與巴豆配伍,意在開竅逐瘀、排濁通絡。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菖蒲根
- 性味辛溫,歸心、胃經,古代視為「通竅要藥」。
- 功能化痰開竅、化濕醒神,常用於痰濕蒙蔽清竅之證。其辛香之性可宣通耳竅氣機,改善氣血壅滯。
巴豆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為峻下逐積之品,外用則具強烈刺激與破血排膿之效。
- 此方取巴豆「去皮心」減其毒性,利用其辛烈之性穿透耳竅,化腐排膿(黃汁),破除耳內瘀濁。
三、組方邏輯與推測機理
- 協同作用:
- 菖蒲根宣通氣機為主,化解耳竅痰濕鬱阻;巴豆為輔,以毒性(外用刺激)破積導滯,引膿外出。
- 兩藥一溫一通,一升一破,共奏「開閉塞、瀉實邪」之效。
- 外治特色:
- 綿裹塞耳屬「局部給藥」,直接作用於病所。巴豆刺激耳道黏膜,可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或分泌物排出(黃汁),而菖蒲香氣助藥力透達。
- 「夜易之」符合人體夜間代謝修復規律,增強療效。
四、潛在應用情境
此方可能針對「實證耳聾」:
- 因濕濁、痰瘀阻塞耳竅(如慢性中耳炎、耳道分泌物黏稠)導致聽力下降。
- 黃汁排出反映巴豆拔毒之效,古代或以此判斷「積滯得瀉」為癒兆。
結語
菖蒲根丸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外治通竅」的思維,其組方簡峻,倚重藥物局部作用。然方中巴豆毒性峻烈,須嚴格控量(分七丸)並限定外用,顯示古人對毒藥應用之謹慎。
傳統服藥法
菖蒲根1寸,巴豆1粒(去皮心)。
上為末,分作7丸。
綿裹,臥即塞耳中,夜易之。10日立愈,黃汁出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菖蒲根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備急方》。 組成:菖蒲根1寸,巴豆1粒(去皮心)。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