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丸

SAI ER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3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4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5%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心經 6%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塞耳丸中加入桃仁,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塞耳丸主要針對耳內積血、耳鳴、耳聾等症狀,而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耳內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改善聽力的效果。

此外,桃仁還可以潤滑腸道,促進耳內積液的排出,有利於耳內環境的恢復。因此,塞耳丸中加入桃仁是合理的,可以有效地改善耳部疾病的症狀。

塞耳丸方劑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粘性固著:松香具有強烈的粘性,可將藥物黏附於耳道內,延長藥物在耳部的停留時間,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
  2. 引導藥力:松香具有引導藥力深入耳道的作用,能將藥物滲入耳道深處,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松香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治療耳部疾病。

塞耳丸中加入花椒,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通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耳鳴、耳聾、耳痛等症狀,花椒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緩解耳部不適。
  2. 殺蟲止癢: 花椒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抑制耳道內細菌、真菌滋生,預防耳道炎症,減輕耳癢等症狀。

因此,塞耳丸中加入花椒,旨在發揮其溫通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耳部疾病的效果。

塞耳丸方劑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通竅之效,可疏通耳道,治療耳聾、耳鳴等症。巴豆性味辛熱,能走竄經絡透達耳竅,並能消腫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耳竅所致的耳疾,具有較佳療效。但巴豆屬峻猛之品,需經醫師處方後方可使用,且需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過量使用造成耳痛、耳出血等副作用。

主治功效


塞耳丸主治功效分析

塞耳丸主要用於治療耳聾。以下針對不同醫書的記載進行分析:

《嚴氏濟生方》

  • 治療原理: 該書記載的塞耳丸主要成分為石菖蒲、巴豆和全蠍。石菖蒲開竅醒神,巴豆破積通便(此處可能取其開竅之意),全蠍熄風止痙。三藥合用,以蔥涎為丸,綿裹塞耳,可能通過藥物刺激耳竅,以達到通竅復聰的效果。

《仁術便覽》

  • 治療原理: 該書記載的塞耳丸以川烏為末,蔥汁為丸。川烏大辛大熱,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此方可能針對風寒濕邪阻塞耳竅所致的耳聾,利用川烏的溫熱之性,驅散寒邪,使耳竅通暢。

《外臺秘要》

  • 病機分析: 該書詳細闡述了耳鳴耳聾的病機。認為腎開竅於耳,腎氣不足,宗脈空虛,風邪乘虛而入,與氣相搏,導致耳鳴。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虛損也與耳鳴有關。此段文字雖未直接說明塞耳丸的治療原理,但指出了耳鳴耳聾與腎、膀胱、肺、大腸等臟腑經絡的密切關係,為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 治療原理: 該書也提及了“廣濟療耳鳴,塞耳丸方”,但未列出具體藥物組成,可能是指當時通用的塞耳丸方劑。

《太平聖惠方》

  • 治療原理: 該書記載的“治耳聾立效。塞耳丸方”未給出具體成分,只描述了制法和用法,即藥物燒灰,以生油調和,滴入耳中,並用棉子塞耳。這種方法可能是利用藥物的某些成分,通過外用達到治療耳聾的目的。但由於缺乏具體藥物信息,難以分析其確切的治療原理。

綜合分析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塞耳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通竅: 通過藥物的刺激性或溫熱之性,直接作用於耳竅,以達到通竅復聰的目的,如石菖蒲、巴豆、川烏等。
  2. 祛邪: 針對風寒濕邪等外邪侵襲耳竅所致的耳聾,利用藥物的祛風、散寒、除濕等功效,驅除病邪,恢復耳竅功能,如川烏、全蠍等。
  3. 外治: 通過燒灰、油調等方法,將藥物直接作用於耳內,可能是利用藥物的某些成分發揮療效,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書記載的方劑組成和制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且部分藥物如巴豆具有毒性,不可直接套用。現代臨床應用中藥方劑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上藥搗,作2丸。
綿裹塞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耳聾瘧疾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

相同名稱方劑


塞耳丸,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蜘蛛大者1個,小者3個,人言1錢,黑豆49枚。 主治:瘧疾。

塞耳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桃仁1分(湯浸,去皮),松脂1分,椒目末半分,巴豆7枚(去皮心)。 主治:耳聾。

塞耳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廣濟方》。 組成: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主治:耳鳴。

塞耳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松脂半兩,杏仁1分(去皮尖),巴豆半分(去皮膜),椒目末半兩,蔥汁半合。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