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白膏

巴豆白膏

BA DOU BA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大腸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8%
心經 9%
胃經 9%
腎經 9%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白膏中加入巴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峻下逐瘀: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痰、逐瘀止痛的功效。在巴豆白膏中,巴豆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將體內積聚的瘀血和毒素排出,起到逐瘀消積的效果。
  2. 引藥入肝: 巴豆性味辛熱,入肝經,具有引藥入肝的功效。巴豆白膏中往往會加入其他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藥材,巴豆的存在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進入肝經,發揮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肝經瘀阻所致的病症。

巴豆白膏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與巴豆相輔相成,能促進藥物吸收,加強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潤滑腸道: 桃仁富含油脂,能潤滑腸道,配合巴豆的瀉下作用,能更有效地排出毒素,緩解腸道炎症。

因此,巴豆白膏中加入桃仁,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減輕藥物對腸道的刺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巴豆白膏主治「蛲蟲」,此為古代針對腸道寄生蟲(尤指蛲蟲感染)的專方。蛲蟲病以肛門瘙癢、夜間蟲體活動為特徵,傳統中醫認為蟲疾多因濕熱蘊結或臟腑虛弱所致。此方以峻下攻積、殺蟲通導為核心,通過強力驅逐腸道寄生蟲,緩解蟲擾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燒煙去心皮)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峻下冷積,逐水消腫,殺蟲。
    • 作用機理:巴豆經燒製後減緩毒性,保留其攻逐之力。其辛熱之性能溫通腸道,促使蟲體隨糞便排出;「殺蟲」功效直接針對蛲蟲,破壞蟲體生存環境。
  2. 桃仁(熬黑去皮)

    • 性味功效:苦甘平,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作用機理:桃仁熬黑後增強下行之性,輔助巴豆通導腸道,潤燥破結。其活血作用或能改善蟲積導致的局部氣血瘀滯,間接削弱蟲體依附。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峻下與潤導並行:巴豆攻逐為主,桃仁潤降為輔,一急一緩,既能快速驅蟲,又避免過度傷津。
  • 蟲去則症消:通過瀉下排除蟲體,直接斷絕蛲蟲繁殖基礎,符合「通因通用」原則。
  • 劑型設計:製丸緩釋藥性,漿水送服(漿水性涼潤)可稍制巴豆燥烈,兼護胃氣。

潛在功效推論

除主治蛲蟲外,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其他腸道寄生蟲(如鉤蟲、蟯蟲),因巴豆殺蟲範圍廣。
  • 寒積便秘:巴豆溫通、桃仁潤腸,適合冷積內停之實證。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路,針對蟲疾急症,以速效為先,然須精準辨證為實寒蟲積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巴豆1枚(燒令煙斷,去心皮),桃仁4枚(熬令黑,去皮)。上藥合搗作3丸。
大人清旦未食,以漿服盡;少小服1丸。若不下,明旦更復作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白膏,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範汪方》。 組成:巴豆1枚(燒令煙斷,去心皮),桃仁4枚(熬令黑,去皮)。 主治:蟯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