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聖自利膏
SHEN SHENG ZI L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四三引《德生堂方》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心經 9%
膽經 9%
肺經 7%
腎經 7%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聖自利膏」方劑中使用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此膏方可能針對熱毒蘊結、濕熱交蒸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控制炎症,促進皮膚癒合。
- 抑菌消炎: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進一步輔助治療皮膚疾病。
總而言之,黃連在「神聖自利膏」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抑菌消炎的重要作用,為治療皮膚病提供了有效的藥理基礎。
「神聖自利膏」方劑中含有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拔毒生肌: 巴豆性峻,具有拔毒生肌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溼疹等皮膚病。方劑可能以巴豆的拔毒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治療皮膚深層的病竈,促進傷口癒合。
- 引藥入膚: 巴豆性烈,可起到引藥入膚的作用,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發揮更好的療效。方劑中可能利用巴豆的刺激性,將其他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導入皮膚深層,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判斷和調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聖自利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傷寒及其他雜證所致之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疼痛,且適用於患者體虛不願服藥通利者。其特點在於:
- 外治通便:避開內服攻下藥對脾胃的損傷,以敷臍(神闕穴)方式刺激腸道蠕動,適合體弱不耐瀉藥者。
- 急症緩攻:透過「不時大便自利」的漸進效果,避免峻下傷正,並可依不通程度調整敷藥次數(「行即止」)。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配伍邏輯
黃連(君藥):
- 性味苦寒,本具清熱燥濕之效,此處重用至二兩,取其降泄之力,配合外敷引藥下行,刺激腸腑氣機。
- 黃連本非傳統瀉藥,但《本草備要》言其能「通溲便」,推測其與巴豆協同時,可制約巴豆烈性,轉為緩瀉導滯。
巴豆(臣藥):
- 辛熱大毒,傳統內服為峻下逐水藥。此方僅用半兩(帶殼),且與黃連和勻,可能藉黃連寒性稍制其熱毒。
- 外用敷臍時,巴豆的刺激性成分(如巴豆油)透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腹部,促進腸道蠕動,然藥效較內服溫和。
蔥白自然涎汁(佐使藥):
- 蔥白辛溫通陽,《本草綱目》載其「散瘀血,通二便」。其涎汁黏滑,既能調和藥粉成膏,又能透皮引藥,增強局部刺激作用。
方劑設計特點
- 寒熱並用:黃連與巴豆一寒一熱,相互制約,減低毒性,專注於通便而非峻瀉。
- 外治透竅:臍部(神闕穴)為任脈要穴,與腸腑相連,敷藥後通過經絡與局部刺激雙重作用,激發腸道傳導功能。
- 應變調整:根據便秘輕重分三次使用,強調「中病即止」,避免過瀉傷陰。
可能的治療機轉
- 物理刺激:巴豆的脂溶性成分滲透皮膚,直接刺激腸神經叢,加速蠕動。
- 經絡效應:藥物透過神闕穴調節任脈氣機,改善腹內臟腑氣滯。
- 寒熱調節:黃連抑制腸道發炎腫脹,巴豆促進分泌,協同軟化燥屎。
總結
此方以「外治代內攻」為核心,透過寒熱藥性的巧妙平衡與經絡刺激,為虛弱便秘患者提供一種低損傷、可調控的通便方案,反映了古代中醫對峻藥緩用與體質調護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連2兩(碾末),巴豆半兩(帶殼與黃連和勻)。
上為細末。
作3次用,蔥白自然涎汁調成膏,敷貼臍上,高半寸厚。不時大便自利。如不通,再上,行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聖自利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三引《德生堂方》。 組成:黃連2兩(碾末),巴豆半兩(帶殼與黃連和勻)。 主治:傷寒及諸證大便閉,結連不通,腹肚脹滿疼痛;及病者體虛,不欲服藥通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