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聖餅子
QI SHENG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六十二引《經驗秘方》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中性 (1.04)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8%
腎經 8%
心經 8%
膽經 8%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聖餅子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可抑制因熱毒所致的炎症和感染。七聖餅子主要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病症,黃連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抑菌止痛: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可抑制病菌的生長繁殖,進一步控制感染,加速傷口癒合。同時,黃連的苦寒之性,可起到止痛的作用,緩解瘡瘍、腫毒帶來的疼痛。
總之,黃連在七聖餅子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抑菌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七聖餅子方劑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驅除腸道積滯,並能破血消癥,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積聚癥結等症。但巴豆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與其他藥物配伍,以緩解其毒性,提高療效。故七聖餅子中加入巴豆,需慎重使用,並由專業醫師指導,以確保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聖餅子】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時氣結胸,發黃,藥入口即吐」,屬外感熱病引起的實熱鬱結證候。
- 時氣結胸:指外感時邪(如熱、濕、寒)內陷,與胸膈水飲或痰熱互結,導致胸悶、脹痛、按之硬滿,甚則呼吸不利。
- 發黃:多因濕熱鬱阻中焦,燻蒸肝膽,迫使膽汁外溢肌膚,症見身目黃染。
- 藥入口即吐:提示上焦熱結或痰阻氣逆,導致格拒不受藥,需外治避開脾胃拒藥之勢。
此方以臍療(神闕穴)結合艾灸,透過經絡吸收藥力,避開口服嘔吐之弊,直接破結瀉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7寸,細末)
- 性味苦寒,清心胃實熱,燥濕解毒,尤擅治濕熱鬱結。
- 在此方中,主瀉上中焦火熱,解熱毒結聚,配合外治引熱下行。
巴豆仁(7個)
- 性味辛熱峻烈,有大毒,能峻下冷積、逐水消腫、豁痰通閉。
- 與黃連寒熱相配,既制約巴豆過熱之性,又能協同攻逐痰濕瘀結,開通氣機。
蜜少許和作餅
- 蜂蜜緩和藥性,黏合藥末成形,潤燥以減巴豆對皮膚刺激。
- 臍為「神闕穴」,屬任脈,與臟腑相通,藥力易吸收,艾灸溫通助藥透入。
艾炷灸之
- 艾灸火力溫通經絡,助藥性滲透,激發陽氣推動瀉下之力。
- 「以利為度」指通過瀉下排除病理產物(如痰濕、熱毒),邪去則停用,防過傷正氣。
三、方劑思路解析
此方為「寒熱並用、外治通內」之峻劑:
- 黃連+巴豆:寒熱相制,苦辛相佐。黃連抑巴豆燥熱,巴豆助黃連開泄,共破痰熱互結。
- 臍療+艾灸:避開口服嘔吐,從陰位(臍屬陰)引陽藥(艾灸)攻邪,通腑瀉濁。
- 適用病機:濕熱、痰飲、熱毒壅塞上中二焦,氣機閉阻不通,正氣尚能耐受攻下者。
此方體現急症外治思維,以灸藥合力開通閉塞,適合實證急症,然需中病即止(瀉後洗去),防止過瀉傷正。
傳統服藥法
黃連7寸(為細末),巴豆仁7個。
上為末,入蜜少許,和作餅子。
放臍中,用艾炷灸之。以利為度。急用水洗去,以防瀉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膽囊炎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七聖餅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六十二引《經驗秘方》。 組成:黃連7寸(爲細末),巴豆仁7個。 主治:時氣結胸,發黃,藥入口即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