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六益元湯

QING LIU YI YU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9%
脾經 23%
肺經 11%
心經 11%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5%
膽經 5%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六益元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可補脾胃之氣虛,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免疫力。
  2. 化濕止瀉:清六益元湯多用於治療脾虛濕困、腹瀉等症。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效,可有效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腹瀉症狀。此外,白朮還能固脾止瀉,防止腹瀉反覆發作。

清六益元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濕化石:滑石性滑潤,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清熱化石。清六益元湯多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滑石可助藥力通利水道,排出濕熱,達到利尿通淋的效果。
  2. 清熱解毒:滑石具清熱解毒之效,能解暑熱,清心火,並能緩解因濕熱引起的口渴、煩躁等症狀。清六益元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滑石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協同作用。

清六益元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性燥,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方中因症狀涉及熱邪內擾,故需黃連清熱解毒,以緩解熱證。
  2. 抑制脾胃濕熱:黃連能抑制脾胃濕熱,有助於改善因濕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清六益元湯旨在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內蘊,黃連的加入可有效控制濕熱,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清六益元湯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導滯: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清六益元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脘腹脹痛等症,麥芽可助其消食導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
  2. 疏肝理氣:麥芽亦具疏肝理氣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清六益元湯中常配合其他疏肝理氣藥物,麥芽的加入有助於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清六益元湯中包含甘草,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清六益元湯方劑中多味藥性偏寒,甘草能緩解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甘草與黃芪、人參等藥材配伍,能增強補氣益氣之效,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六益元湯」主治功效分析

清六益元湯,出自《赤水玄珠》,主要用於治療熱瀉,並伴隨小便短少口乾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利濕」、「健脾止瀉」原則。

  1. 清熱利濕: 熱瀉的發生,通常與暑熱、濕熱等邪氣侵襲脾胃有關,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並與熱邪相合,下注腸道而發為熱瀉。方中滑石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導熱邪從小便利出;黃連苦寒,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清除腸道濕熱之邪。二者合用,加強清熱利濕的功效,針對熱瀉的病因進行治療。

  2. 健脾止瀉: 熱邪與濕邪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虛運化無力,進一步加重腹瀉。方中白朮健脾燥濕,補氣固表,可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止瀉之力;麥芽行氣消食,助脾胃消化,減輕脾胃負擔;甘草調和諸藥,並可益氣補中,與白朮協同,增強健脾之效。

古文佐證:

《赤水玄珠》原文指出:「清六益元湯,治熱瀉,小水短少,口乾。」這與上述分析相符,表明本方主要針對濕熱下注所致的熱瀉。原文亦提到:「凡食傷而瀉者,腹中或疼或脹,噯氣如敗卵。」進一步說明熱瀉可能與飲食不節、食積化熱有關,這也與方中選用麥芽消食化積相呼應。

總結:

清六益元湯通過清熱利濕與健脾止瀉的雙重作用,針對熱瀉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療。滑石、黃連清熱利濕,導邪外出;白朮、麥芽、甘草健脾止瀉,恢復脾胃功能。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健脾止瀉之功,從而達到治療熱瀉,緩解小便短少、口乾等症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白朮(炒)、滑石、炙甘草、黃連(酒炒)、麥芽(炒)。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六益元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白朮(炒)、滑石、炙甘草、黃連(酒炒)、麥芽(炒)。 主治:熱瀉,小水短少,口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