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連散

香連散

XIANG L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0%
肝經 13%
肺經 11%
大腸經 8%
膽經 8%
心經 7%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連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善於清熱瀉火,可有效抑制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香連散主要治療上焦熱證,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幫助達到藥效。
  2. 燥濕止瀉: 黃連還具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黃連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香連散除了清熱瀉火,也兼具燥濕止瀉的功能,因此加入黃連可以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香連散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香連散主治胸脅脹痛、脘腹痞悶等症,木香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胸脅脹痛、脘腹痞悶等症狀。
  2.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困脾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香連散方劑中常搭配其他燥濕健脾藥物,如蒼朮、厚朴等,共同發揮燥濕健脾之效。

香連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香連散主治濕熱內蘊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濕熱內蘊的狀況,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脘腹脹滿等症狀。
  2. 補氣升陽: 白朮還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可以提高脾胃的運化能力,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而言之,白朮在香連散中起到健脾燥濕、補氣升陽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濕熱內蘊的效果。

香連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香連散以清熱利濕為主,但若肝氣鬱結,則會影響脾胃運化,加重濕熱症狀。白芍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使藥效更為通暢。
  2. 保護脾胃:白芍能養血柔肝,亦可健脾和胃。香連散中含有苦寒之藥物,容易損傷脾胃,白芍的加入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香連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能清熱利濕,並能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解決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香連散中加入滑石,有助於加強清熱利濕之效,並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
  2. 滑腸通便: 滑石具滑腸通便之效,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有利於排出濕熱之邪。香連散中加入滑石,可有效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便祕,並促進排毒。

因此,滑石的加入,不僅能加強香連散的清熱利濕功效,更能促進排泄,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香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調和藥性: 香連散以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為主,性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能調和藥性,緩解苦寒藥對脾胃的損傷,避免寒涼藥過度傷正氣,使藥性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毒,緩解黃連、黃芩等藥物的毒性,減少其對人體的副作用。甘草還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促進黃連、黃芩等藥物對肝膽濕熱的清熱解毒作用,使藥效更佳。

因此,香連散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還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香連散(丸)**主治「産後痢疾,裏急後重,腹中痛不可忍」。此證多因産後氣血虛弱,濕熱積滯未清,或飲食不節,導致腸道氣機壅滯,升降失常。臨床表現為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墜脹(裏急後重)、腹痛劇烈難忍。

傳統中醫認為,産後痢疾需兼顧「虛」與「滯」兩端:

  1. :産後氣血虧虛,脾胃運化無力,易受濕熱邪氣侵襲。
  2. :濕熱瘀積腸道,氣血不暢,故腹痛、裏急後重。
    此方以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為主,佐以收斂固澀,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龍膽草(1錢):苦寒沉降,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針對濕熱痢疾之根本。
  • 胡黃連(1錢):清虛熱、燥濕解毒,尤擅治濕熱痢疾,與黃連相似而更兼退虛熱之效。

2. 臣藥:活血止痛,行氣導滯

  • 五靈脂(炒,1錢):炒用減其峻性,活血化瘀,緩解腹痛,針對痢疾之氣血瘀滯。
  • 丁香(半錢):辛溫芳香,溫中行氣,緩解裏急後重,並制約龍膽草、胡黃連之寒涼。

3. 佐藥:清熱涼血,斂瘡生肌

  • 赤剪子(1錢,可能為「赤芍」或「地榆」之誤):推測為清熱涼血、止血止痛之品,治痢下膿血。
  • 蘆薈(用量原缺):清肝瀉熱,通便導滯,助排腸道濕熱毒邪。
  • 龍骨(半錢):斂瘡固澀,防久痢傷正,與清熱藥配伍則「清中寓收」。

4. 使藥:開竅通絡,引藥直達病所

  • 麝香(半錢):芳香走竄,開竅活血,增强行氣止痛之效,尤擅治「痛不可忍」。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龍膽草、胡黃連清熱,丁香溫中行氣,防寒涼傷胃。
  • 攻補兼施:清熱導滯為主,佐以龍骨收斂,適合産後正虛邪實之痢疾。
  • 丸劑緩圖:以「爛飯為丸」,護胃氣,緩瀉濕熱,避免湯劑峻烈傷正。

三、推測現代適應症

此方對應現代「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或「産後感染性腹瀉」,屬濕熱夾瘀證者,見以下特徵:

  • 主症:腹痛劇烈、排便急迫不暢、黏液膿血便。
  •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注意加減
若産後氣虛明顯,可加人參、白朮扶正;久痢傷陰,可加烏梅、訶子澀腸。

(以上分析基於原文組成與傳統中醫理論推演,實際應用需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龍膽草1錢,胡黃連1錢,五靈脂1錢(炒),丁香半錢,赤剪子1錢,麝香半錢,蘆薈、龍骨半錢。
上為末,爛飯為丸,如粟米大。
飲湯吞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香連丸」。方中蘆薈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霍亂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上吐下瀉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香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黃連(去須,炒)1兩,木香1兩,丁香半兩,乾薑(炮)半兩,訶黎勒皮(炒)半兩。 主治:赤白痢。

香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組成:木香半兩,黃連(去須)1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梔子仁1分。 主治:傷寒後,下痢膿血,疼痛。

香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龍膽草1錢,胡黃連1錢,五靈脂1錢(炒),丁香半錢,赤剪子1錢,麝香半錢,蘆薈、龍骨半錢。 主治:小兒五疳瀉痢。

香連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木香1分,黃連半兩(去須),當歸1分(銼,微炒),乾薑1分(炮裂,銼),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 主治:小兒冷熱不調,腹痛下痢。

香連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九。 組成:黃連(炒)1錢半,木香1錢2分,白朮(炒)2錢,白芍藥(炒)2錢,滑石1錢(研細),甘草(炙)5分。 主治:産後痢疾,裏急後重,腹中痛不可忍。

香連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木香半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縮砂3分(去皮),當歸3分(銼,微炒),龍骨1兩,訶黎勒3分(煨,用皮),莨菪子1兩(水掏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曬乾,炒令黃黑色),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水瀉,時有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