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紅白痢疾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痢疾常伴腹痛、腹脹等症狀,木香可疏解腸胃氣滯,緩解疼痛。
- 燥濕止瀉: 木香性燥,能燥濕止瀉。痢疾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虛不運導致,木香可燥濕除熱,固澀止瀉,輔助治療痢疾。
因此,紅白痢疾丸中加入木香,可發揮其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痢疾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紅白痢疾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胃、膽、大腸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燥濕止痢,適用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痢疾,症狀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
此外,黃芩還能清熱解毒,對於痢疾伴發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黃芩在紅白痢疾丸中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痢疾症狀,促進病患康復。
紅白痢疾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腸胃不適: 甘草性甘平,具有緩解腸胃痙攣、止痛、止瀉等作用,可以減輕痢疾引發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使腸胃得到舒緩。
- 調和藥性: 甘草有「藥之國老」之稱,性平和,能調和藥性,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減輕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藥效更為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因此,甘草在紅白痢疾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能緩解病症,又能調節藥性,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痢疾。
紅白痢疾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腸止瀉: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有效控制痢疾引起的腹瀉症狀。
- 緩解腹痛:白芍具有平肝止痛的功效,能舒緩痢疾引起的腹痛不適。
白芍在紅白痢疾丸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瀉、止痛的功效,有助於快速緩解痢疾症狀。
紅白痢疾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顯著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緩解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
同時,黃連還能清瀉腸胃濕熱,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紅白痢疾,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黃連是紅白痢疾丸中的重要組成成分,起到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為藥方發揮療效提供重要保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紅白痢疾丸主治「紅白痢疾腹痛,裏急後重」,此症狀屬中醫「痢疾」範疇,特徵為下痢夾雜膿血(赤痢為熱傷血分,白痢為氣分濕滯)、腹中絞痛、排便急迫且肛門重墜感。古代醫家認為此病機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失調,導致腸絡受損、氣滯血瘀。本方針對濕熱痢兼氣滯而設,通過清熱燥濕、調氣活血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吳萸製)(君藥)
- 主藥黃連經吳茱萸炮製後,苦寒之性稍緩,更擅清中焦濕熱,尤長於治痢。吳茱萸辛溫,反佐黃連之寒,兼能疏肝下氣,防苦寒傷胃。
- 黃連擅清腸道濕熱,解毒止痢,針對痢疾本因「濕熱毒邪」而設。
黃芩(臣藥)
- 助黃連清熱燥濕,偏瀉上焦肺與大腸之熱,二者配伍(如「芍藥湯」結構)增強清熱止痢之效。
- 現代研究显示,黃芩素有抗炎、抑制腸道病原體作用。
白芍(佐藥)
- 酸甘斂陰,柔肝緩急止痛,針對「腹痛裏急」之氣血失和。與甘草合為「芍藥甘草湯」,可鬆弛腸道平滑肌痙攣。
- 配伍黃連、黃芩,體現「清熱不忘護陰」之思路,防燥濕藥傷陰。
煨木香(佐使藥)
- 辛溫行氣止痛,調暢腸道氣機,解「裏急後重」之氣滯。煨製後減其燥性,專入腸胃。
- 與黃連寒溫相配,形成「辛開苦降」之局,恢復腸道升降功能。
甘草(使藥)
- 調和諸藥,緩急和中,與芍藥協同解痙,兼制黃連、黃芩苦寒傷胃。
【整體方義】
本方以「清熱燥濕」為核心(黃連、黃芩),輔以「調氣活血」(木香行氣、芍藥和血)、「酸甘緩急」(芍藥、甘草),契合劉河間「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治痢原則。針對濕熱痢疾氣血失調之病機,通過清熱解毒、理氣止痛、柔肝緩急,達到止痢、止痛、除後重之效。
傳統服藥法
木香(煨)4兩8錢,黃芩2兩,甘草4兩,白芍3兩,黃連(用吳萸10兩泡,炒,再去萸)20兩。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每日服2次,每服1-2錢,溫開水送下。
勿食生冷葷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紅白痢疾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白痢疾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昌方)。 組成:木香(煨)4兩8錢,黃芩2兩,甘草4兩,白芍3兩,黃連(用吳萸10兩泡,炒,再去萸)20兩。 主治:紅白痢疾腹痛,裏急後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