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散

QING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脾經 21%
肺經 18%
心經 9%
膀胱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3%
肝經 3%
膽經 3%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清脾散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燥濕、益氣昇陽的功效。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泄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清脾散方劑主要針對脾虛濕困所致的疾病,白朮的加入可以有效健脾燥濕,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濕邪困脾的症狀,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效果。

清脾散方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痛、腹瀉、小便不利等症,滑石可有效清熱瀉火,利濕通淋,改善症狀。

2. 促進排泄:滑石性質潤滑,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廢物排出,有助於改善濕熱停滯所導致的便祕、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清脾散中加入滑石,可有效清熱利濕,促進排泄,達到治療脾胃濕熱症的功效。

清脾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清脾散中多使用性寒或微寒的藥材,如白朮、茯苓等,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2. 補脾益氣:甘草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清脾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消化不良等症狀,加入甘草可以起到補脾益氣、健脾開胃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清脾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能瀉心火,除胃熱,適用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脘腹脹滿、口苦口粘、納呆便溏等症狀。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並能減輕脾胃炎症,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地消除脾胃濕熱,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清脾散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化濕: 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化濕、消暑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脾胃濕熱,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解毒止瀉: 白扁豆還具有解毒止瀉的作用,能解食物中毒、熱毒等,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腹瀉尤為有效。

因此,白扁豆在清脾散中可以起到健脾化濕、解毒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脾胃濕熱之目的。

清脾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清脾散主治脾虛濕盛,症狀如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茯苓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濕邪困脾之症。
  2. 滲濕利水: 茯苓兼具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濕邪,減輕水腫。清脾散中加入茯苓,不僅能改善脾虛濕盛,也能輔助利水消腫,達到整體改善脾胃功能的效果。

清脾散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葛根性涼,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脾胃濕熱所致的口渴、煩躁、食慾不振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健脾利濕之效。
  2. 疏散風熱,止痛解痙:葛根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止痛解痙功效,可緩解因風熱上犯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止痛之效。

因此,清脾散中加入葛根,可有效改善脾胃濕熱、風熱上犯等症狀,並起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疏散風熱、止痛解痙的作用。

清脾散方劑中包含石斛,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滋陰生津: 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胃、腎經,能滋養胃陰,生津止渴。清脾散常用於脾胃虛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食慾不振等症,石斛的滋陰生津作用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2. 益氣健脾: 石斛亦具益氣健脾之效。脾胃虛弱者,常伴有氣虛乏力,石斛能補益脾胃之氣,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氣虛症狀。

因此,清脾散方劑中加入石斛,能發揮其滋陰生津、益氣健脾的雙重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脾散 」介紹

中藥方劑「清脾散」,主要成分包括白朮、滑石、甘草、黃連、白扁豆、茯苓、葛根和石斛,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陰清熱、生津益胃等功效。

**白朮:**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滑石:**性寒,味甘,歸肺經、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功效。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葛根:**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清脾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陰清熱、生津益胃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乾煩渴、胃陰不足、胃痛乾嘔、肺燥乾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氣血虛、乏力疲勞、腎精虧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遺精滑精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薄荷葉、升麻、甘草(減半)、山梔仁(炒)、赤芍藥、枳殼、黃芩、廣陳皮、藿香葉、石膏、防風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5分,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清脾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白朮5錢,白滑石(飛)5錢,甘草1錢,黃連(酒炒)2錢,扁豆3錢(炒),茯苓3錢,葛根1錢半,石斛3錢。 主治:滯頤。

清脾散, 出處:《醫統》卷五十一。 組成:白朮1錢(炒),蒼朮1錢,茯苓1錢,半夏1錢,黃連1錢,滑石5分,柴胡5分,升麻5分,甘草5分,羌活5分。 主治:手足心出汗。

清脾散,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薄荷葉、升麻、甘草(減半)、山梔仁(炒)、赤芍藥、枳殼、黃芩、廣陳皮、藿香葉、石膏、防風各等分。 主治:脾家燥熱瘀滯,眼上生毒,名爲土疳眼,俗稱偷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