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湯

HE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6%
胃經 29%
肺經 9%
心經 7%
肝經 7%
腎經 5%
膽經 2%
膀胱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和中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和胃: 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之效。和中湯以健脾和胃為主要功效,白扁豆可助其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止瀉止痢: 白扁豆能消暑化濕,並具有止瀉止痢之功效。和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白扁豆可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消炎止瀉的作用。

和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和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證,茯苓可以健脾燥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從而改善濕熱症狀。
  2. 調和藥性:茯苓性平和,能調和諸藥,使藥效發揮更佳。和中湯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半夏等性寒涼,茯苓能緩解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更好地發揮藥效。

和中湯中含有白芍,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脾胃: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與和中湯中其他藥材如甘草、茯苓等共同作用,起到調和脾胃、中和胃酸的作用,改善胃痛、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補充氣血,滋陰潤燥: 白芍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陰潤燥,緩解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與和中湯中其他藥材如當歸、生地黃等共同作用,起到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改善因脾胃失調導致的各種症狀。

和中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消積: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消痞、化痰止咳的功效。和中湯主治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青皮的加入可以幫助行氣消積,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疏肝理氣: 青皮可以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食慾不振等症。和中湯中加入青皮,可以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和中湯中加入穀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食化積: 穀芽性味甘涼,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功效。和中湯主治脾胃濕熱,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狀,穀芽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清熱除濕: 穀芽亦有清熱除濕之效,有助於清除脾胃濕熱,改善胃口,促進消化。和中湯中加入穀芽,有助於增強其清熱除濕之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和中湯中使用神麴,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促進消化,消食積: 神麴性溫,能消食化積,健脾和胃。和中湯以健脾和胃為主,神麴能有效解決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問題,促進消化吸收。

2. 緩解腹痛,止瀉: 神麴還能緩解腹痛,止瀉。和中湯中常加入神麴來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痛、腹瀉,起到溫中和胃,止痛止瀉的作用。

總之,神麴在和中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促進消化,又能緩解腹痛,是健脾和胃,消食積的關鍵藥材之一。

和中湯中含有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和中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滑石可以清熱利濕,去除濕熱,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2. 利水通淋:滑石能利水通淋,排出體內積聚的濕熱,有助於改善小便不利、尿頻尿急等症狀。和中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也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與滑石配合,更能有效地達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目的。

和中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和中開胃: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和中開胃,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良好效果。和中湯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化,腹脹便溏等,白朮的加入正好能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

二、 補氣昇陽,助藥力: 白朮具有補氣昇陽之效,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和中湯中其他藥物如茯苓、甘草等皆偏於滋補,白朮的加入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使藥力更強。

和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和中湯中多用辛辣燥烈之品,如乾薑、生薑,甘草可中和其燥性,避免傷胃。
  2. 補益脾胃: 甘草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和中湯主治脾胃虛寒,甘草可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總之,甘草在和中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益脾胃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中湯」介紹

中藥方劑「和中湯」,主要成分包括:白扁豆、茯苓、白芍、青皮、穀芽、神麴、滑石、白朮、甘草。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脾胃功能受損、體內有積滯的食物、小便不利、身體發燒、腹部按壓時感到堅硬,並且有腹瀉的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白扁豆

白扁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2.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3. 白芍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4. 白朮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5.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6. 滑石

滑石性寒味甘,歸肺經、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功效。

7. 青皮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8. 神麴

神麴性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9. 穀芽

穀芽性平味甘,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益氣寬中、消食和中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和中湯」的主要成分包括白扁豆、茯苓、白芍、青皮、穀芽、神麴、滑石、白朮、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化積消滯、利水滲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脾胃功能受損、體內有積滯的食物、小便不利、身體發燒、腹部按壓時感到堅硬,並且有腹瀉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半,白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多)3分。
上為粗末。
3-4歲兒每服1錢匕,水半盞,同煎至3分,去滓,帶熱服,至夜可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和中湯是一張具有健脾和胃、化濕利水功效的中藥方劑,但是脾胃虛寒、小便清長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頭痛排尿困難心絞痛痤瘡肺結核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和中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人參、當歸、枳殼、甘草、木通。 主治:痘後患痢,用黃連解毒湯後,膿血盡者。

和中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白朮4兩,橘皮(黃者),厚朴2兩半,人參、茯苓,甘草1兩半。 主治:調適陰陽,通流榮衛,養脾胃,進飲食。主治:脅肋脹滿,嘔逆惡心。

和中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身(酒洗)、白芍(酒炒)、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陳皮、黃連(有紅多者加)、黃芩(炒)、甘草、木香少許。 主治:虛勞,赤白痢疾,或腹痛,裏急後重。

和中湯, 出處:《家庭治病新書》。 組成:白芍1錢5分,厚朴1錢5分,枳殼1錢5分,藿香1錢5分,青皮1錢,砂仁8分,廣木香8分,生甘草6分,乾薑6分,黃連6分。 主治:痢疾,不甚實甚虛,不偏寒偏熱,不問赤白。

和中湯, 出處:《活幼心法》卷七。 組成:白朮(米泔水浸,炒)8分,白芍(酒炒)6分,當歸身7分,陳皮5分,甘草6分,熟半夏6分,柴胡6分,防風6分,白茯苓7分,乾葛8分,牡丹皮5分,桔梗7分。 主治:微表,和中安胃。主治:痧痘,大吐大瀉而後見者。

和中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扁豆1錢半(炒),雲苓1錢,白芍1錢(炒),青皮5分(炒),蔻米5分(炒),谷芽1錢(炒),神曲1錢(炒),滑石3分,白朮1錢(炒),生草5分。 主治:小兒脾胃受傷,內有積滯,小便不利,身體發燒,肚腹按硬而兼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