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和肝飲」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柔肝止痛、養血調經的功效。肝氣鬱結常表現為胸脅脹痛、情緒波動、月經不調等,白芍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使肝氣和暢。
2. 補養脾氣: 白芍性微寒,入脾經,能滋陰養血,兼具健脾益氣之效。脾胃虛弱常導致氣血不足,白芍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充盈。
因此,白芍在「補脾和肝飲」中,既能緩解肝氣鬱結,又能補養脾氣,起到協調肝脾、氣血雙補的作用。
補脾和肝飲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茯苓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消除水腫,進而改善脾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 和肝解鬱:茯苓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等症狀。同時,茯苓還能利水滲濕,有助於疏通肝氣,達到和肝解鬱的效果。
因此,茯苓在補脾和肝飲中起到健脾利濕、和肝解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虛肝鬱所致的各種病症。
補脾和肝飲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肝血亦得充盈,故白朮可補脾益氣,使肝血充盈,達到和肝之目的。
- 燥濕健脾:白朮亦能燥濕健脾。肝喜燥惡濕,若脾虛濕困,則易導致肝失疏泄,出現肝氣鬱結等症狀。白朮燥濕健脾,可祛除脾胃濕邪,使肝氣得以疏泄,達到和肝之效。
補脾和肝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行滯、燥濕健脾之效,可助脾胃運化,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 疏肝解鬱: 陳皮的理氣作用可達肝經,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脹痛、情緒不暢等症狀。
陳皮與補脾和肝飲中的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補脾和肝的功效。
補脾和肝飲中加入神麴,主要是為了其 消食健脾 和 疏肝理氣 的功效。
神麴為麥芽經過發酵製成,能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脾胃運化,對於脾虛氣弱、食積不化者有良好療效。同時,神麴也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對於肝氣鬱結、胸悶氣短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神麴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協同補脾和肝飲中其他藥材,達到 健脾和肝,消食理氣 的目的。
補脾和肝飲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脾虛濕困,肝氣鬱結,常伴隨水濕停滯,車前子可有效利水滲濕,改善濕困狀態,並清熱解毒,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煩躁、口苦等症狀。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車前子與補脾和肝飲中的其他藥材,如山藥、白朮、柴胡等,共同發揮療效。山藥、白朮健脾益氣,柴胡疏肝解鬱,車前子配合這些藥材,共同達到補脾和肝、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效果。
補脾和肝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此方中,補脾藥材性偏溫燥,而和肝藥材性偏寒涼,甘草可以調和兩者,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熱或寒涼過度。
- 增強補脾功效: 甘草入脾經,能補脾益氣,與方中其他補脾藥材共同作用,增強補脾效果,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更有效地促進肝氣和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脾和肝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痢疾後肝燥脾虛,食物難克,溏瀉不實」。
痢疾後期,因濕熱久鬱傷陰或過用攻伐,導致肝血不足(肝燥)、脾氣虛弱(脾虛),運化失職。臨床表現為食慾不振、腹脹、大便溏薄不成形,甚至伴隨輕微腹痛或脅脹,屬肝脾同病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調和肝脾
- 炒白芍(5錢):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針對肝陰不足之「燥」;合炙甘草成「芍藥甘草湯」基礎,解痙和緩肝急。
- 炙甘草(5分):甘緩和中,協調肝脾,佐白芍增強止痛之力。
健脾化濕
- 土炒白朮(3錢):健脾益氣,土炒後更增溫中止瀉之效,針對脾虛溏瀉。
- 雲茯苓(3錢):滲濕健脾,助白朮恢復脾運濕功能。
- 煨薑、大棗(藥引):溫中補脾,調和營衛,促進消化吸收。
理氣消食
- 陳皮(1錢):行氣醒脾,防補藥壅滯,助脾胃升降。
- 神曲(1錢5分):消食化積,解決「食物難克」之滯納問題。
分利止瀉
- 車前子(2錢):利小便以實大便,導濕熱從小便出,改善溏瀉。
加減配伍
- 胃氣不開:加炒谷芽(5錢)開胃醒脾、菟絲餅(3錢)補腎益精,助脾陽上升。
- 老年火衰便溏:加鹿角霜(3錢)溫補命門、補骨脂(鹽水炒,2錢)暖脾固腸,強化火生土之力。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從「肝脾同治」出發:
- 補脾:茯苓、白朮、甘草、薑棗,重建中焦運化。
- 和肝:白芍柔養肝體,陳皮疏理肝氣,防木鬱克土。
- 標本兼顧:神曲、車前子治標(消食止瀉),白朮、白芍治本(補脾調肝)。
通過調和肝脾、升清降濁,使氣血調暢,恢復腸道正常傳導與吸收功能。
傳統服藥法
炒白芍5錢,炙甘草5分,雲茯苓3錢,甜白朮3錢(土炒),陳皮1錢,神曲1錢5分,車前子2錢。
如胃氣不開,加炒谷芽5錢、菟絲餅3錢;如老年人火衰便溏,加鹿角霜3錢,補骨脂2錢(鹽水炒)。
煨薑2錢、大棗3枚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脾和肝、止瀉止帶的功效,但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和肝飲,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炒白芍5錢,炙甘草5分,雲茯苓3錢,甜白朮3錢(土炒),陳皮1錢,神曲1錢5分,車前子2錢。 主治:痢疾後肝燥脾虛,食物難克,溏瀉不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