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鎮肝息風湯
組成
人參、川楝子、甘草、白芍、代赭石、龜板、龍骨、麥門冬、麥芽、牡蠣、川牛膝、茵陳蒿。
整體功效
主治
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僕,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
現代運用
高血壓、腦血栓形成、腦溢血、血管神經性頭痛等屬於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者。
鎮肝息風湯是一首治療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腦熱、煩熱、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的中藥方劑。方中人參、川楝子、甘草、白芍、代赭石、龜板、龍骨、麥門冬、麥芽、牡蠣、川牛膝、茵陳蒿等藥物,具有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
方解
鎮肝息風湯由人參、川楝子、甘草、白芍、代赭石、龜板、龍骨、麥門冬、麥芽、牡蠣、川牛膝、茵陳蒿等12味中藥組成。方中人參、川楝子、甘草、白芍、代赭石、龜板、龍骨、麥門冬、麥芽、牡蠣、川牛膝、茵陳蒿等藥物,具有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
注意事項
鎮肝息風湯是一首具有滋陰潛陽、平肝息風功效的中藥方劑,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腦熱、煩熱、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
-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陰潛陽、平肝息風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陰虛火旺、肝陽上亢等不良反應。
- 本方中的人參、川楝子、甘草、白芍、代赭石、龜板、龍骨、麥門冬、麥芽、牡蠣、川牛膝、茵陳蒿等藥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服用時應注意相關禁忌。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十四:“鎮肝息風湯,治肝腎陰虛,肝風內動,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僕,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
- 《中醫臨床治療學》:“鎮肝息風湯,具有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的功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腦熱、煩熱、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
傳統服藥法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所治之類中風,張氏稱之為內中風。其病機為肝腎陰虛,肝陽化風所致。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肝腎陰虛,肝陽偏亢,陽亢化風,風陽上擾,故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紅如醉;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肝火盛,則心中煩熱;肝陽偏亢,氣血隨之逆亂,遂致卒中。輕則風中經絡,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重則風中臟腑,眩暈顛僕,不知人事等,即《素問•調經論》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本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為標,但以標實為主。治以鎮肝熄風為主,佐以滋養肝腎。方中懷牛膝歸肝腎經,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並有補益肝腎之效為君。代赭石之質重沈降,鎮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氣血下行,急治其標;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熄風,共為臣藥。玄參、天冬下走腎經,滋陰清熱,合龜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陰以柔肝;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鬱,過用重鎮之晶,勢必影響其條達之性,故又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熱,疏肝理氣,以遂其性,以上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生麥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類藥物礙胃為使。全方重用潛鎮諸藥,配伍滋陰、疏肝之品,共成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的良方。 方中茵陳,張錫純謂「茵陳為青蒿之嫩者」。為此,後世醫家有的改用青蒿,有的仍用茵陳。從該書「茵陳解」及有關醫案分析,當以茵陳為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若屬氣虛血瘀之風,則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