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葉散

蓼葉散

LIAO Y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9%
胃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9%
肺經 9%
腎經 7%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蓼葉散中包含側柏葉,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側柏葉性寒,味苦,歸肺、肝經,能清熱涼血,止血生肌,對於外感熱病、肺熱咳嗽、吐血、衄血、血熱妄行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蓼葉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添加側柏葉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目的。此外,側柏葉還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熱毒入血而引起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蓼葉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蓼葉與鉛丹等。在方劑中加入鉛丹,主要是取其收斂、解毒及殺蟲之效用。根據傳統中醫理論,鉛丹性寒味甘,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收濕止瀉的作用。在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癰、疥癬等方面,鉛丹能有效改善症狀,促進患處愈合。

然而,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鉛丹中含有鉛成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鉛中毒風險,影響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個器官功能。因此,在應用含鉛丹的方劑時應特別謹慎,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並注意用量不宜過大,療程不宜過長。對於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更應避免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總體而言,蓼葉散中的鉛丹成分雖具一定療效,但需嚴格控制使用範圍和條件,以免對患者健康造成損害。

蓼葉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蓼葉散多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症狀,如腹痛、腰痛、肢冷等,附子可溫陽散寒,助於驅散寒邪,改善血行,緩解疼痛。
  2. 扶正祛邪: 附子可補益腎陽,增強人體正氣,而蓼葉散中的其他藥物如蓼葉、香附等,則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附子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既可溫陽散寒,又能活血化瘀,扶正祛邪,達到更好的療效。

蓼葉散中包含粟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粟米性涼,味甘,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止瀉的功效。蓼葉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症狀,粟米加入其中,可增強清熱利濕之力,幫助祛除濕熱,促進瘡瘍癒合。
  2. 健脾益氣: 粟米富含營養,可健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濕熱蘊結往往會導致脾胃虛弱,粟米加入其中,可補益脾胃,促進機體康復。

因此,粟米在蓼葉散中起到清熱利濕、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病症。

蓼葉散中使用石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石膽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蓼葉散主要針對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瘡瘍腫痛、跌打損傷、吐血、衄血等。石膽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熱毒,涼血止血作用則可以緩解出血癥狀。
  2. 消腫止痛: 石膽草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以及瘡瘍腫痛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蓼葉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蓼葉、蒲公英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石膽草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症狀。

蓼葉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大黃的瀉下作用與其清熱解毒功效。

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在蓼葉散中,大黃能迅速清除體內熱毒,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

此外,大黃還能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病竈的發展,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蓼葉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蓼葉散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濕疹等症,白礬能幫助收縮血管,減少滲血,加速傷口癒合。
  2. 燥濕止癢: 白礬能吸附濕氣,並抑制細菌生長,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具有止癢效果。此外,白礬還有殺菌消毒的作用,能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白礬在蓼葉散中發揮著重要的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蓼葉散方劑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癢: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癢、解毒消腫之效。蓼葉散主治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蛇蛻可輔助藥物祛風止癢,並促進瘡瘍癒合。
  2. 活血化瘀: 蛇蛻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加快傷口癒合。蓼葉散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蛇蛻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蓼葉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含有一味特殊藥材─蟾蜍。根據中醫學理論,蟾蜍性寒、味辛,歸心、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在蓼葉散中加入蟾蜍,主要是取其強大的解毒作用,用於治療各種由熱毒引起的疾病,如疔瘡、腫毒等。

蟾蜍體內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如蟾酥等,這些物質對於抑制細菌生長、抗炎、鎮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在傳統中醫實踐中,通過對蟾蜍的合理應用,能夠達到快速緩解病徵的效果。然而,由於蟾蜍本身含有一定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遵從專業醫師指導,避免因用量不當而產生副作用。總體而言,將蟾蜍作為蓼葉散之一部分,是基於其強烈的藥理活性和解毒能力,旨在增強整個方劑的治療效果。

蓼葉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蓼葉散主治風熱痰火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白僵蠶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主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白僵蠶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蓼葉散中含有密陀僧,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止癢:密陀僧性涼,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皮膚濕疹、濕瘡等病症的瘙癢症狀,與蓼葉散中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藥材相輔相成。
  2. 收斂生肌:密陀僧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與蓼葉散中其他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密陀僧在蓼葉散中起著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濕疹、濕瘡等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蓼葉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無名瘡」,泛指發病原因不明、症狀複雜或難以命名的皮膚瘡瘍,可能表現為潰爛、腫痛、流膿或久不收口等。此方外用,通過清熱解毒、收斂生肌、活血消腫,以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 黃丹(鉛丹)、胡粉(鉛粉)、密陀僧:具解毒斂瘡之效,傳統用於瘡瘍潰爛,但多為外用以防毒性。
  • 白礬、石膽(膽礬):燥濕收斂,可止癢殺蟲,適用於濕爛瘡面。
  • 川大黃:清熱瀉火,活血消腫,外用可消炎。
  • 蓼葉、柏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助緩解瘡面熱毒。

2. 活血祛腐、生肌斂瘡

  • 蛇蛻皮、乾蟾:解毒散結,祛腐生新,傳統用於惡瘡頑癬。
  • 晚蠶蛾:活血通絡,促進瘡口癒合。
  • 附子:辛熱走竄,雖內服溫陽,外用可助活血消腫。

3. 收斂固澀、促進癒合

  • 粟米、榠樝:可能具收濕作用(榠樝或為榲桲,含鞣質可斂瘡)。
  • 龍腦、麝香:芳香透絡,活血止痛,引藥透入瘡口深層。

4. 製法與外用機制

將諸藥燒煅存性,搗末後加入香藥,增強穿透力。此方能:

  • 直接作用瘡面:通過煅製後的金石藥(如黃丹、密陀僧)吸附滲液、殺菌。
  • 協同增效:清熱藥與收斂藥配合,既能解毒,又可減少瘡面滲出,促進結痂。

治療原理

以「煅製外用」為核心,結合:

  • 解毒:針對濕熱毒邪蘊結皮膚。
  • 斂瘡:減少潰瘍滲出,加速瘡口乾燥。
  • 活血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助組織修復。
    適用於「無名瘡」屬熱毒夾濕、久不收口者,體現中醫「去腐生新」的外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蓼葉1兩,柏葉1兩,黃丹1兩,胡粉1兩,附子1兩,粟米1兩,石膽1兩,川大黃1兩,白礬1兩,蛇蛻皮1兩,乾蟾1兩,晚蠶蛾1兩,密陀僧1兩,榠樝。
上細銼,入瓷瓶中固濟,燒令熟,取出搗羅為末,入龍腦、麝香各半分,更研令勻細。
先以溫湯淋洗,後敷貼,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蓼葉散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蓼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蓼葉1兩,柏葉1兩,黃丹1兩,胡粉1兩,附子1兩,粟米1兩,石膽1兩,川大黃1兩,白礬1兩,蛇蛻皮1兩,乾蟾1兩,晚蠶蛾1兩,密陀僧1兩,榠樝。 主治:無名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