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樗根米泔汁方劑中使用粟米,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粟米性涼,味甘,具清熱利濕之效。與樗根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促進體內濕邪排出,有助於消腫止痛。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粟米米泔汁,性味平和,可調和方中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米泔汁具有黏性,有助於藥液的包裹性,利於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樗根米泔汁主治「疳氣瘦弱,下利白膿,久而不癒」,此類症狀屬中醫「疳痢」範疇,特點為:
- 疳氣瘦弱:指因脾胃虛弱或蟲積,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常見於小兒疳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 下利白膿:腹瀉夾雜白色黏膿或黏液,多因久痢傷及腸絡,濕熱蘊結或寒濕滯腸,氣血腐敗成膿。
- 久而不癒:病程遷延,正氣耗損,病勢纏綿,暗示傳統止痢藥物效果不彰,需標本兼顧。
此方針對「虛中夾實」證候,即脾胃氣虛(疳瘦)兼濕熱或蟲積(白膿痢),需同時調理脾胃、清熱燥濕,並扶助正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性味與功效
樗根白皮(即臭椿根皮)
- 性味:苦、澀,寒;歸大腸、胃經。
- 傳統功效:
- 清熱燥濕:善治濕熱下注之大腸濕熱痢疾、帶下。
- 收斂止痢:澀腸止瀉,對久痢滑脫有效。
- 殺蟲:古籍記載可驅蛔蟲、蠶蟲,間接改善疳積消瘦。
- 現代理解:含苦味素(如臭椿苦酮)、鞣質,具抗菌、抗炎、收斂腸黏膜作用,緩解腸道炎症滲出(白膿)。
粟米泔(即淘米水)
- 性味:甘、涼;歸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調和脾胃:甘緩和中,減緩樗根白皮苦寒傷胃之弊。
- 解毒除煩:民間用於清熱解毒,輔助緩解濕熱痢。
- 現代理解:含維生素B族及澱粉微粒,可能吸附腸道毒素,保護黏膜,並提供微弱營養支持。
(二)配伍邏輯
君臣佐使框架:
- 君藥:樗根白皮,直接清熱燥濕、止痢殺蟲,針對主證。
- 佐藥:粟米泔緩和藥性,兼顧脾胃虛弱之本。
標本兼治思維:
- 治標:樗根白皮清熱燥濕、收斂止痢,解決「白膿久痢」之標實。
- 顧本:粟米泔甘涼護胃,防苦寒傷正,呼應「疳氣瘦弱」之本虛。
外用給藥原理
- 灌下部(腸道給藥):直接作用於腸道病竈,避免口服苦寒藥傷脾胃,適合久痢黏膜潰瘍者。濃汁局部收斂,米泔潤澤,形成「清斂並行」之效。
三、推論延伸功效
- 蟲積輔助治療:樗根白皮殺蟲,或間接改善因寄生蟲導致的疳積痢疾。
- 腸道黏膜修復:鞣質收斂潰瘍面,米泔吸附毒素,可能促進腸道屏障功能。
- 輕度營養支持:粟米泔的微量營養成分,對長期營養不良者具輔助意義。
此方體現中醫「攻補兼施」「內病外治」智慧,針對複雜疳痢病症,簡潔而契機。
傳統服藥法
樗根白皮、粟米泔。
將樗根白皮煮取濃汁半雞子殼,和入粟米泔半雞子殼。同灌下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樗根米泔汁,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樗根白皮、粟米泔。 主治:疳氣瘦弱,下利白膿,久而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