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根湯
PU G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蒲根湯為清熱解毒之方,其中含粟米,取其甘淡性涼之性,能清利濕熱,兼以健脾益氣。粟米,在中醫藥理中,被認為可利尿消腫,對於熱病煩渴、小便不利等症有良好療效。其質地柔軟,易於消化吸收,適合病後體虛者食用,能補中益氣,增強體力。在蒲根湯中加入粟米,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利濕效果,還可防止因清熱過猛而傷及脾胃,起到保護胃腸、調和藥性的輔助作用。故粟米在方中,既可增強療效,又能顧護正氣,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根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熱痢:此處所指「熱痢」為中醫辨證中的濕熱下痢,主症包括腹部絞痛、裡急後重、排便頻繁且黏稠臭穢,或伴隨發熱、口渴等熱象。古代醫家認為此病機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壅滯所致,治療需清熱化濕、涼血止痢。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蒲根(銼)
-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心、肝經。
- 傳統功效:
- 《神農本草經》載蒲黃(蒲根之花粉)能「消瘀血、止心腹膀胱寒熱」,推論其根莖亦有清熱涼血之效。
- 後世《本草綱目》提及蒲根「治癰疽、瘡癤」,顯示其清熱解毒特性。
- 本方作用:清腸道濕熱,兼涼血以緩解痢疾之赤白下血,尤適用於熱痢初起。
粟米(淘)
-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食療本草》言其「除熱、解毒」,能調和腸胃。
- 粟米富含澱粉,可保護腸黏膜,緩解濕熱痢疾的腹瀉刺激。
- 本方作用:輔助蒲根清熱,同時顧護脾胃,防苦寒傷正,且其黏稠之性可能吸附腸道毒素。
配伍原理與方劑特色
- 清熱與護胃並行:蒲根主清熱解毒,力專攻邪;粟米甘緩和中,既可助蒲根下行(米汁煎藥增強藥力滲透),又能減輕痢疾耗氣傷津之弊。
- 煎服法考量:
- 分二次溫服:使藥力持續作用於腸道。
- 空心服:晨起空腹時腸道吸收力強,助藥直達病所;日午再服:趁陽氣旺盛時加強清熱效果。
推論治療機轉:蒲根所含揮發性成分(如香蒲新苷)可能抑制腸道病原菌,粟米提供電解質與營養支持,二者協同調節腸道濕熱環境,符合「清熱不傷正」的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蒲根(銼)2兩,粟米(淘)2合。
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滓,分二次溫服,空心、日午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蒲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蒲根(銼)2兩,粟米(淘)2合。 主治:熱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