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米粉
SU MI FE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粟米粉並非一個單獨的方劑,而是一種藥材,即「粟米」。粟米粉是將粟米研磨成粉末,在方劑中使用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 健脾和胃: 粟米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緩解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將粟米研磨成粉,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更能發揮其健脾和胃的功效。
- 止瀉止痢: 粟米具有止瀉止痢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粟米粉在水中煮熟後,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緩解腹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代指,又稱「代甲」或「指甲疽」,為中醫外科病名,指指甲周圍組織化膿性感染(類似現代醫學的「甲溝炎」)。臨床表現為指甲旁紅腫熱痛,甚則化腐成膿,或伴見指節活動受限。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外傷染毒、氣血壅滯所致,治宜清熱解毒、斂瘡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粟米粉(即小米粉):
- 性味歸經:甘、鹹,涼。入脾、胃經。
- 傳統功效:《本草綱目》載粟米能「除煩熱、解丹毒」,其粉質細膩,具吸附作用,外用可收濕斂瘡;炒熬後(熬赤)增強燥濕之性,兼能活血散結。
眾人唾(唾液):
- 中醫理論:唾液在中醫稱為「金津玉液」,認為其含「津液之精」,具有清熱解毒、潤膚生肌之效。《千金方》等古籍記載唾液外用可治瘡癤腫毒。
- 科學視角:現代研究唾液含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成分,具有一定抗菌消炎作用。
組方邏輯:
- 協同清熱:粟米粉涼性與唾液的解毒作用結合,針對「代指」熱毒病機。
- 物理性保護:調塗成厚敷(半寸),形成藥膜隔離外邪,同時吸附膿液。
- 頻次設計:日3次頻敷,維持藥效持續作用,促進局部代謝。
潛在作用機制推演
- 局部抗菌:唾液中的抗菌成分配合粟米粉吸附作用,減少細菌滋生。
- 消腫止痛:粟米粉炒赤後溫通血脈,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厚敷可減輕壓迫性疼痛。
- 促進修復:粟米富含維生素B族,唾液含生長因子,可能加速傷口癒合。
此方體現中醫「簡便驗廉」的外治理念,通過常見食材與人體自體物質的配伍,發揮協同治療效應。其機理結合物理性保護、藥物性消炎與傳統理論的整體調節思維。
傳統服藥法
粟米粉不拘多少。
入鐵鐺內熬赤,以眾人唾調塗患指,厚半寸,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手指足砋之蜂窩組織炎及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粟米粉,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粟米粉不拘多少。 主治:代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