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運脾湯

BU QI YUN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7%
胃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0%
大腸經 7%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運脾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導致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人參能有效改善。
  2. 扶正固本: 人參為補氣之要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對於脾虛體弱者,人參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增強體質,達到扶正固本之效。

補氣運脾湯中加入白朮,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氣、運脾濕,增強脾胃運化水谷的能力,改善氣虛、脾虛所致的乏力、食少、腹脹等症狀。
  2. 燥濕健脾: 白朮性燥,可燥脾濕,有利於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肢體困重、脘腹脹滿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轉,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因此,白朮在補氣運脾湯中發揮着健脾益氣、燥濕健脾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補氣運脾、改善脾胃功能的目的。

補氣運脾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其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

橘紅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其疏肝理氣之性,能解除脾胃氣機阻滯,促進脾胃運化;其燥濕化痰之效,可排除脾胃濕濁,使脾胃健運。

此外,橘紅亦可輔助補氣,使補氣藥物更易於到達脾胃,發揮其補氣健脾之效。

因此,橘紅的加入,既能改善脾胃運化,又能促進補氣藥效發揮,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

補氣運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管運化水谷精微,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改善因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症狀。
  2. 滲濕利水: 茯苓能滲濕利水,有助於消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對於脾虛濕困導致的氣血不足,茯苓也能起到輔助補氣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顯著。

補氣運脾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耆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升陽舉陷: 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可導致面色蒼白、倦怠乏力、腹瀉等。黃耆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效,可提升中氣,改善脾胃下陷的症狀,使氣血運行正常。

總而言之,黃耆在補氣運脾湯中,可有效補益脾胃之氣,升陽舉陷,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補氣運脾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醒脾開胃,助消化: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醒脾開胃、行氣消食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滯食積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砂仁可以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幫助脾胃運化。
  2. 溫中散寒,止嘔逆:砂仁亦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反胃、腹痛等症,砂仁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止嘔止痛。

因此,補氣運脾湯中加入砂仁,不僅可以補益脾氣,促進氣血生化,更能改善脾胃功能,提高食慾,有效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

補氣運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補氣運脾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或偏熱,加入甘草可中和其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平和、穏定,不傷脾胃。
  2. 增強補氣作用: 甘草能補脾益氣,與補氣運脾湯中的其他補氣藥材如人參、黃芪等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功效,使氣血充足,脾胃健運。

主治功效


補氣運脾湯主治功效分析

補氣運脾湯,乃治療「中氣不運,噎塞」之名方,諸多醫家如王肯堂、張介賓、潘楫等皆有記載,其方劑組成及功效,歷代有所差異,但核心主旨皆在於補益中氣,運化脾胃,以解除噎塞之症。

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補氣運脾湯基本組成包括:人參、白朮、橘紅、茯苓、黃耆、砂仁、甘草。各藥材功效如下:

  • 人參: 大補元氣,益脾生津,為君藥,奠定方劑整體補氣的基調,尤其針對因耗氣過度導致中氣不運的情況,具有直接而有效的提升元氣的作用。

  • 白朮: 健脾燥濕,溫中和胃,為臣藥,與人參協同作用,補益脾氣,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減少氣滯痰阻。

  • 橘紅: 理氣化痰,和胃止咳,為臣藥,針對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具有疏通氣機,化解痰飲的作用。

  • 茯苓: 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為臣藥,輔助健脾,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防止痰飲的形成。

  • 黃耆: 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為佐藥,加強補氣作用,同時兼具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氣虛導致的水腫等症狀。

  • 砂仁: 行氣止痛,調和脾胃,為佐藥,行氣消滯,調和脾胃,緩解氣滯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為使藥,調和諸藥,緩解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使藥效更協調、穏和。

治療原理:

古籍記載,噎塞之症多因中氣不運所致。中氣,即脾胃之氣,是人體臟腑氣機運行的動力。若中氣不足,則脾胃運化失常,食物停滯,痰飲凝聚,氣機阻滯,從而出現噎塞、胸悶、嘔吐等症狀。補氣運脾湯正是針對此病機,通過補益中氣,健運脾胃,以達到疏通氣機,化解痰飲,消除噎塞的目的。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燥濕,共同提升脾胃的運化能力,而橘紅、砂仁則疏通氣機,茯苓利水滲濕,黃耆輔助補氣,甘草調和諸藥,共同作用,使脾胃之氣得以運化,氣血得以通暢,從而解除噎塞之症。

不同醫家方劑組成差異及原因:

各家醫籍記載的補氣運脾湯組成略有差異,例如有些方劑用陳皮代替橘紅,或在劑量上有所不同。這與各家醫家的臨牀經驗和用藥習慣有關,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性化。 但其核心治療原則——補益中氣,運化脾胃,則是一致的。 這些細微的差異,可能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如痰濕輕重、氣虛程度等因素,而做出調整。

總而言之,補氣運脾湯通過補氣、健脾、理氣、化痰等多方面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中氣不運,調理脾胃功能,從而有效治療噎塞等症狀。其方劑的組成和治療原理,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中氣不運,噎塞的患者,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運脾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三引《統旨》。 組成:人參2錢,白朮3錢,橘紅1錢半,茯苓1錢半,黃耆1錢(蜜炙),砂仁8分,甘草4分(炙)。 主治:中氣不運,噎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