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中運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人參為補氣藥,能補益中氣,振奮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達到補中運脾之效。
- 扶正祛邪:人參亦有扶正祛邪之功。脾胃虛弱,易受外邪侵襲,人參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犯,從而達到治本之效。
故補中運脾湯中加入人參,旨在補益脾胃,扶正祛邪,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補中運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有助於補益脾胃,運化水濕: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少乏力、倦怠無力等症狀。
- 燥濕健脾: 白朮性燥,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泄瀉、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白朮在補中運脾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補益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補中運脾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作用。補中運脾湯以健脾益氣為主,橘紅能理氣化痰,消食積滯,助脾運化,增強藥效。
- 降逆止嘔:橘紅能降氣止嘔,對於脾胃氣滯、痰濕阻礙,導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補中運脾湯治療脾虛氣弱,若兼有氣逆嘔吐,加入橘紅則可增強其降逆止嘔功效。
綜上所述,橘紅的加入,既能促進脾胃運化,又能緩解氣逆嘔吐,與補中運脾湯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療效。
補中運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補中運脾湯主治脾虛濕困,症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便溏、肢體睏倦等,茯苓能健脾運化,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濕邪,緩解上述症狀。
- 助運心氣:茯苓入心經,能益心氣、安神志。補中運脾湯中常配合甘草等益氣安神藥物,茯苓有助於協同益氣安神,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補中運脾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耆補脾氣,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
- 扶正祛邪: 補中運脾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症,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同時也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祛除病邪,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補中運脾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暖胃,助消化: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消食之效,可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脘腹冷痛等症狀。
- 理氣和胃,止嘔止瀉:砂仁能行氣解鬱,調和脾胃,緩解氣滯引起的胃脘脹滿、嘔吐、腹瀉等症狀。
砂仁與補中運脾湯中其他藥物如黨參、白術等配合,共同起到健脾益氣、溫中和胃的功效,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中運脾湯」介紹
中藥方劑「補中運脾湯」,主要成分包括人參、白朮、橘紅、茯苓、黃耆、砂仁。
白朮
- 藥性:甘、微苦,溫。
- 歸經:脾、胃經。
- 功效: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茯苓
- 藥性:甘、淡,平。
- 歸經:脾、胃、心經。
- 功效: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黃耆
- 藥性:甘,溫。
- 歸經:脾、肺經。
- 功效: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橘紅
- 藥性:辛、溫。
- 歸經:肺、脾經。
- 功效: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
人參
- 藥性:甘、微苦,微溫。
- 歸經:脾、肺經。
- 功效: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砂仁
- 藥性:辛、溫。
- 歸經:脾、胃、腎經。
- 功效: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中運脾湯」主治功效為中氣不順暢運轉,以致出現飲食阻塞於胸膈之間的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補中運脾湯」由人參、白朮、橘紅、茯苓、黃耆、砂仁六味藥材組成,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理氣化痰、燥濕安胎等功效,適用於中氣不順暢運轉,以致出現飲食阻塞於胸膈之間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中運脾湯具有補益脾胃、和中化痰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腹痛、噎膈等症狀。但脾胃虛寒、痰濕重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補中運脾湯,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 組成:人參2錢,焦白朮3錢,橘紅1錢5分,茯苓1錢5分,黃耆1錢,砂仁8分,炙草4分。 主治:中氣不運,噎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