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銜膏

蛇銜膏

SHE XI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肘後方》卷八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6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4%
脾經 14%
腎經 9%
胃經 9%
肺經 9%
大腸經 6%
心包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4%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蛇銜膏中添加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黃味苦寒,性瀉下,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蛇銜膏主要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而蛇毒多具有熱毒性質,大黃可以有效清解蛇毒,減輕腫痛。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大黃在蛇銜膏中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毒蛇咬傷。

蛇銜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之效。蛇銜膏主要用於治療寒性疼痛,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附子可溫經散寒,驅除寒邪,緩解疼痛。
  2. 通絡止痛: 附子亦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蛇銜膏中加入附子,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蛇銜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蛇銜膏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而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

二、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蛇銜膏的配方中常含有其他較燥熱的藥材,加入當歸可起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也能緩解因外傷引起的氣血虧虛。

蛇銜膏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止痛: 白芍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蛇毒入侵所致的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蛇銜膏多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白芍的清熱解毒作用可降低毒素對人體的傷害,而止痛作用則可減輕患者的痛苦。
  2.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 白芍也具有一定的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蛇毒入侵後,傷口往往會出現出血、潰爛等現象,白芍的收斂止血作用可控制出血,生肌斂瘡作用則可幫助傷口更快恢復。

蛇銜膏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蛇銜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細辛可溫經散寒,驅除寒邪,緩解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細辛可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增強療效。蛇銜膏中其他藥物,如全蠍、蜈蚣等,具有較強的毒性,細辛可減輕其毒性,同時又能增強其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蛇銜膏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蛇銜膏多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而黃芩可有效抑制蛇毒的毒性,減輕其對人體的傷害。
  2. 消腫止痛:黃芩除了解毒外,亦能消腫止痛。蛇咬傷後常伴有紅腫疼痛,黃芩可有效消退局部腫脹,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蛇銜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溫熱通絡、止痛消腫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溫中散寒、燥濕止癢的功效。在蛇銜膏中,花椒可以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腫作用,有助於消除蛇咬傷後的腫脹。

蛇銜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莽草,這是因為莽草具有多種藥用價值。莽草,又名草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對於消炎、鎮痛有顯著效果。蛇銜膏的主要用途是外用於蛇蟲咬傷及肌膚損傷,而莽草的抗炎特性使其成為這個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莽草還有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局部血流的能力,這對於加速傷口癒合和減少腫脹特別有幫助。在傳統醫學中,莽草與其他成分結合,能夠增強整體效果,形成協同作用,提升方劑的療效。因此,蛇銜膏中添加莽草,不僅能有效緩解症狀,還能促進康復,彰顯了中藥方劑組合的智慧與實用性。這也反映了中醫在治療臨牀問題上的全面考量與考究。

蛇銜膏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蛇銜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獨活能有效地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起到藥效增強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獨活除祛風濕止痛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蛇銜膏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等,與獨活共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蛇銜膏方劑中包含薤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薤白味辛,性溫,入肺、胃經,具有行氣散結、溫通經絡的功效。蛇銜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薤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消散瘀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薤白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消散。蛇銜膏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材,如川芎、桃仁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之效,達到治癒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銜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癰腫:此方多用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瘍腫痛,方中黃芩、大黃清熱解毒,蛇銜、莽草散結消腫。
  2. 金瘡瘀血:當歸、芍藥活血化瘀,附子、細辛溫通經絡,促進瘀血消散;椒(花椒)辛散,助化瘀止痛。
  3. 産後血積:當歸、芍藥養血調血,大黃通瘀,適用於產後瘀滯腹痛。
  4. 耳目諸病:外用可治眼疾(如目赤腫痛)、耳疾(如耳膿),薤白、細辛通竅,黃芩清熱。
  5. 牛領馬鞍瘡:指牲畜或人體因摩擦、濕熱所致的潰瘍,莽草、椒殺蟲止癢,大黃、黃芩清熱燥濕。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

    • 大黃、黃芩:清瀉實熱,解毒消腫,針對癰腫、瘡瘍之熱毒。
    • 蛇銜(蛇含):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為治金瘡要藥。
  2. 活血化瘀

    • 當歸、芍藥:養血活血,緩急止痛,治瘀血、產後血積。
    • 莽草(有小毒):破瘀散結,外用可消腫殺蟲。
  3. 溫通散寒

    • 附子、細辛、椒:溫陽散寒,通行經絡,助化瘀血,並防寒凝血滯。
  4. 行氣通竅

    • 薤白、獨活:辛散走竄,薤白通陽散結,獨活祛風止痛,助藥力透達。
  5. 外治調劑

    • 豬脂、苦酒(醋):作為基質,豬脂潤膚生肌,苦酒散瘀收斂;外敷可促藥力滲透。

加減變方

  • 龍銜膏:加龍銜藤(可能為續斷類),增強續筋接骨、活血療傷之效,適用於深部潰瘍或筋骨損傷。
  • 《外台》崔氏方加大戟:加強逐水消腫,治水腫兼瘀熱。
  • 《劉涓子鬼遺方》加芎藭(川芎):增強活血行氣,專治金瘡瘀滯疼痛。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活血溫通」為核心,內服外敷兼施:

  • 內服:通過活血化瘀、溫通經絡,調理氣血瘀滯(如產後血積)。
  • 外用:借辛散藥物(細辛、椒)與清熱藥(黃芩、大黃)直接作用患處,消腫止痛,治瘡瘍、耳目疾。
  • 特色:結合「寒溫並用」(大黃配附子)、「活血與溫通並行」,適合瘀熱互結或寒凝血瘀之證。

傳統服藥法


蛇銜1兩,大黃1兩,附子1兩,當歸1兩,芍藥1兩,細辛1兩,黃芩1兩,椒1兩,莽草1兩,獨活1兩,薤白乾4莖。上藥以苦酒淹漬一宿,豬脂3斤,合煎於七星火上令沸,絞去滓。
每服如彈丸1枚,溫酒調服,1日2次;病在外,敷之;耳,以綿裹塞之;目病,如黍米注眥中。
本方加龍銜藤一兩合煎,名「龍銜膏」《外台》引《崔氏方》有大戟;《鬼遺》有芎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蛇銜膏, 出處:《肘後方》卷八。 組成:蛇銜1兩,大黃1兩,附子1兩,當歸1兩,芍藥1兩,細辛1兩,黃芩1兩,椒1兩,莽草1兩,獨活1兩,薤白乾4莖。 主治:癰腫,金瘡瘀血,産後血積,耳目諸病,牛頜馬鞍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