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蘆湯

LI L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6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7%
肝經 14%
脾經 14%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肺經 8%
胃經 8%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2%
腎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藜蘆湯中含有藜蘆,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祛痰:藜蘆味苦辛,性寒,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2. 解毒散結:藜蘆還具有一定解毒散結的功效,能治療毒蛇咬傷、腫毒等症,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藜蘆湯中使用藜蘆,正是利用其燥濕祛痰、解毒散結的藥性,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藜蘆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助藜蘆瀉水: 藜蘆性寒,善於瀉水,但寒性過於峻猛,容易損傷陽氣。附子性溫,能溫陽散寒,補益心陽,可中和藜蘆寒性,避免傷陽,並能促進其瀉水作用。

二、回陽救逆,防治寒邪內侵: 藜蘆瀉水,易傷陽氣,導致寒邪內侵,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附子溫陽回陽,可防止寒邪內侵,保護患者陽氣,避免病情加重。

藜蘆湯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莽草,這是因為莽草在中醫中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莽草的主要成分有助於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對於某些病症的治療效果顯著。在藜蘆湯中,莽草的協同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更具綜合性。這種組合能減輕因熱邪所造成的身體不適,特別是在肺部的相關問題上。莽草搭配其他成分,如藜蘆,能有效地增進氣血運行,並改善體內的代謝功能。此外,莽草具有一定的潤肺作用,能有效舒緩咳嗽及呼吸道不適,因此在藜蘆湯中擔任重要角色。總之,藜蘆湯中加入莽草,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治療效果,更體現了中藥配伍的智慧,通過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藜蘆湯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驅蟲之力: 藜蘆性寒,善於驅除蟲積,但其毒性較大。蛇牀子性溫,亦具驅蟲功效,且能溫陽散寒,減輕藜蘆的寒性,並增強其驅蟲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2. 緩解藥性: 蛇牀子味辛,能行氣止痛,可減輕藜蘆對胃腸的刺激,緩解其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總之,蛇牀子的加入,一方面加強了驅蟲的效果,另一方面又緩解了藜蘆的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藜蘆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藜蘆湯主治外感風寒,頭痛鼻塞等症,羌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止痛,可助藜蘆解表散寒,止痛的效果。
  2. 升散清熱,宣肺通竅: 藜蘆湯中藜蘆性寒,善於降氣,而羌活則性溫,升散,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宣肺通竅,使藥效更為平和,更易於達病所。

總之,羌活的加入,既能提升藜蘆湯的解表止痛功效,又能使藥效更加平和,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藜蘆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獨活性溫,善於祛風散寒,通經活絡,並能止痛。藜蘆湯旨在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而獨活的功效正好與之相符,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
  2. 配伍相宜,協同增效:獨活與藜蘆湯中的其他藥材,如藜蘆、防風、羌活等,具有良好的配伍關係。獨活可助藜蘆散寒除濕,並與防風、羌活共同發揮祛風通絡之效,進一步增強療效。

藜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藜蘆毒性:藜蘆性寒,有毒,易傷脾胃。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並具有緩解藜蘆毒性的作用,降低其對人體的傷害。
  2. 調和藥性:藜蘆湯中其他藥物多為寒涼性,如藜蘆、黃芩、黃連等,而當歸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寒傷正氣,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病人接受。

藜蘆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殺蟲功效: 苦參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與藜蘆、川烏、草烏等藥物同用,可加強殺蟲之力,對於治療蟲積腹痛、濕熱瀉痢等症有顯著效果。
  2. 緩解藜蘆毒性: 藜蘆性寒毒烈,容易損傷脾胃,而苦參性寒,入脾經,能清熱解毒,並可緩解藜蘆對脾胃的損傷,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苦參在藜蘆湯中起到增強殺蟲功效和緩解藜蘆毒性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藜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藜蘆毒性: 藜蘆性寒且毒性較大,易傷及脾胃,而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可緩解藜蘆的寒性,並保護脾胃,防止其過度損傷。
  2. 協調藥性: 白芍具有斂陰止汗、柔肝止痛之功效,可與藜蘆等藥材相配合,起到協調藥性、降低毒副作用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總而言之,白芍在藜蘆湯中的加入,既能降低藥物的毒性,又能協調藥性,使其發揮更佳的療效。

藜蘆湯中加入花椒,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協同增效: 藜蘆性寒,善於降逆止嘔,但其毒性較強,需佐以溫熱之品緩解其毒性。花椒性溫,可溫脾胃、止嘔逆,與藜蘆相配,能增強降逆止嘔之效,且花椒亦具散寒止痛之功,可助藜蘆祛寒止痛。

二、引導藥力: 花椒辛香走竄,能引導藥力下行,使藜蘆之藥力直達嘔逆之處,更有效地發揮其降逆止嘔之功效,同時也能避免藥力上逆,造成不良反應。

因此,花椒在藜蘆湯中起到了協同增效和引導藥力的作用,使藥效更佳,同時也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

主治功效


藜蘆湯主治功效分析

中藥方劑組成和古文內容,可以分析藜蘆湯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從古文內容可以看出,藜蘆湯主要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1. 中風:多篇古文提到藜蘆湯用於治療中風,特別是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的情況。例如《本草綱目》、《續名醫類案》、《本草備要》等均記載了李時珍之父用藜蘆湯治癒中風患者的案例。
  2. 風痰壅盛:藜蘆湯能催吐,因此適用於風痰壅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痰涎壅塞、咽喉腫痛等。《傷寒直指》中提到“腫勢凶猛,痰涎壅塞”可用藜蘆湯。
  3. 癲癇:《證治摘要》、《中國內科醫鑑》等提到藜蘆湯可用於治療癲癇,特別是伴有痰涎壅盛的類型。
  4. 吐水:《奇效良方》指出“吐水,藜蘆湯下”,提示藜蘆湯對嘔吐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5. 痔疾:《聖濟總錄》則指出其有“洗痔”的功效。

治療原理

藜蘆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強烈的催吐作用。

  • 藜蘆是方中的主藥,具有強烈的催吐作用,能夠迅速排出體內的痰涎、宿食等病理產物。《本草從新》描述其“入口即吐”,《本草求真》也指出其“吐雖等於常山瓜蒂烏附尖萊菔子。但常山則吐瘧痰。瓜蒂則吐熱痰。”說明藜蘆的催吐作用強且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痰。
  • 通過催吐,可以達到以下效果:
    • 開竅醒神:中風患者常因痰涎壅塞而昏迷不醒,通過催吐可以迅速清除痰涎,使氣機通暢,從而達到開竅醒神的效果。
    • 祛除痰邪:痰邪是中風、癲癇等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通過催吐可以將痰邪排出體外,從而減輕症狀。
    • 疏通經絡:痰涎壅塞會阻礙經絡氣血的運行,通過催吐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

方劑組成分析

藜蘆湯的組成中,雖然其他藥材也各有功效,但在這些古文的應用中,藜蘆的催吐作用是核心。其他藥物可能是為了加強療效或針對兼證而設。例如:

  • 附子、花椒、莽草:可能用於溫陽散寒,協助祛除寒痰。
  • 羌活、獨活:可能用於祛風除濕,緩解肢體疼痛。
  • 當歸、白芍:可能用於養血活血,改善中風後的氣血運行。
  • 苦參、蛇床子:可能用於痔瘡的治療,發揮其清熱燥濕、殺菌消炎的作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藜蘆湯是一個以催吐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中風、風痰壅盛、癲癇等疾病。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藜蘆的強烈催吐作用,迅速排出體內的痰涎、宿食等病理產物,從而達到開竅醒神、祛除痰邪、疏通經絡的效果。由於藜蘆具有較強的毒性,因此該方劑的應用需要謹慎,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藜蘆1兩,附子(銼)1兩,莽草1兩,蛇床子1兩,羌活1兩,獨活1兩,當歸1兩,苦參1兩,芍藥1兩,蜀椒(去目)半兩。
上為粗末。
每用兩撮,生絹袋盛,桑、松、柏枝各1握,生薑1塊(拍破),銀石器中以水3碗煎熟,去滓,傾入器中,乘熱熏,候溫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藜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藜蘆1兩,附子(銼)1兩,莽草1兩,蛇床子1兩,羌活1兩,獨活1兩,當歸1兩,苦參1兩,芍藥1兩,蜀椒(去目)半兩。 主治: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